苏轼|张九龄、苏东坡传说入选 客家童谣畲族民歌在列( 二 )


补曲艺短板 , 传统戏剧、曲艺类共3个申报项目全部列入名录 , 包括东莞市的粤曲、木偶戏 , 河源市和平县的采茶戏;强传统技艺优势 , 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拓技艺、潮州漆器髹饰技艺、紫金铁锅制作技艺等项目列入传统技艺名录 。
强民俗优势 , 广府饮茶习俗、高要酒堂例规、糖祖习俗、伍丁诞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性、广泛群众参与性 , 弘扬当代价值的项目列入名录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透露 , 未来 , 广东将认定项目保护单位 , 推动落实代表性项目保护职责、积极培养代表性传承人 ,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名录体系 。
张九龄传说
“张九龄传说”在韶关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 , 据文献记载最早出自唐五代《天宝遗事录》(五则)、至有宋一代 , 包括契嵩撰《传法正宗记》载“惠能摩顶”;宋辑新、旧《唐书》以人物传载张九龄生平 , 民间文学续有传说衍义 , 明清时期 , 包括《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始兴县志》中 , 皆载有张九龄传说 , 在近现代 , 相关九龄传说形成了包括“生平传说”“智慧传说”“官箴传说”“交游传说”“民俗传说”“神话传说”等数类民间口传文学 。
苏东坡传说
苏东坡传说是有关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传说故事群 。 苏东坡传说流传范围很广 , 在众多地区中 , 尤以苏东坡在惠州的传说故事最为典型 。
在惠州地区流传的苏东坡传说大致可分为4类 , 一是生活趣事类 , 主要讲述苏东坡及其家人、朋友交往的趣事;二是爱护百姓类 , 讲述苏东坡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 , 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的故事;三是婚姻爱情类 , 主要讲述苏东坡与侍妾王朝云之间在惠州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经历与故事;四是地方风物类 , 主要讲述苏东坡与惠州的地方风物相关的传说故事 , 包括本地区历史遗迹、名胜古迹或地方风物的形成 , 以及其与苏东坡之间的关联等 。
东莞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 大朗木偶戏始于清光绪年间 。 杖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 , 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 , 它内部虚空 , 眼、嘴可以活动 , 装有3根操纵杆 , 一根支持头和身躯 , 两根牵动双手 , 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 , 因而又称“举偶” 。
大朗镇巷头木偶剧团 , 木偶头雕刻细腻 , 形象逼真 , 动作传神 , 形神兼备 ,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 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 , 每人操纵1-2尊 , 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 , 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
东莞粤曲
东莞人对粤曲情有独钟 , 人们不仅爱看爱听 , 还会弹唱编演 , 无论是在祠堂里、凉棚 , 或是码头边 , 都可以听到悠扬动听的粤曲之声 。 有着积淀百年的粤剧曲艺文化底蕴的东莞 , 源远流长 , 实乃孕育和发展“南国红豆”的沃土 。
粤曲源于戏曲声腔 , 从清道光初年开始 , 经历了几个不同形态的发展时期 , 形成广东省的最大曲种 。 道滘镇和麻涌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剧、曲艺)之乡” , 同年11月 , 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 2005年5月道滘镇还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司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 道滘镇成立了“青少年粤曲培育中心”和粤曲创作基地 , 推动东莞粤曲艺术的发展 。
潮州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广泛流传于畲族人居住的村居 , 有潮安区凤凰镇的石古坪村 , 文祠镇的李工坑村 , 归湖镇的山犁村、碗窑村、岭脚村 , 湘桥区的雷厝山村和饶平县的蓝屋村 , 以及凤凰山北面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的凤坪村等 。 畲歌是畲族主要的口头文学 , 畲族人不论男女老幼 , 大都善歌 , 他们以歌代言 , 以歌为文 , 称为“歌言” 。 据考证 , 畲歌可分为历史传说歌、劝世歌、情歌、杂歌四大类型 。 畲歌保存了诗歌、音乐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复沓 , 即重章叠句 , 词律同中有变 , 静中寓动 。 “依字行腔”是凤凰山畲歌的一大特点 , 没有固定的曲调 , 而旋律音阶多是柔和的级进 , 极少有四度以上的大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