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 , 名鞅,卫国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 , 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 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 , 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 , 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 , 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 , 战败死于彤地 , 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

文章插图
早年生活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 , 有学者以此推测他是卫国国都帝丘之人,但该地对应的现今地名仍存争议,主要有安阳市内黄县和濮阳市濮阳县两类说法 。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 。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 , 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

文章插图
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 ,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 , 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

文章插图
施展变法
变法之争结束后 ,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
第一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
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 , 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 , 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