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匈人,匈奴后裔阿提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
—《橄榄树》
公元4世纪,南俄草原的大地上突然出现了一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他们拥有大量的战马,时而分散,时而聚集,来去如风,往往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已经冲到眼前 , 杀戮劫掠一番后又迅速离去 。欧洲东部的民族,无一能阻挡他们的铁蹄 。

阿提拉匈人,匈奴后裔阿提拉

文章插图
匈人帝国极盛期
这就是来自钦察草原的匈人,他们的名称只是巧合地与匈奴相似而并无联系,但总体来说都属于广义的斯基泰族群 。
此匈人非彼匈奴按照罗马人的记载,匈人的个子矮小、鼻梁扁平、眼睛眯成一条缝、头大而圆、几乎看不见颈部、肩膀魁梧 。他们应当有一定蒙古人种的特征 , 但并不能认为就是纯血统的黄种人 。
由于已经长久地远离中亚的产铁地,他们的铁器拥有率甚至比不上数百年前东方的匈奴 。汉朝时期的匈奴人拥有堪称奢侈的铤,“铤形似矛,铁柄” , 全铁制的铤表明当时的匈奴人不缺乏铁器 。然而对于匈人来说,近战兵器几乎都是刀剑 。
阿提拉匈人,匈奴后裔阿提拉

文章插图
匈人骑射
但这绝不代表匈人的战斗力不如匈奴 , 他们将骑射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匈人拥有130-160厘米长的大型复合弓 , 其弓把位置偏下以便于在马上使用,威力远大于当时一般斯基泰民族使用的80厘米长的复合弓 。匈人的骑射手在安全距离内放箭,能够贯穿萨尔马提亚人的盔甲 。
除了复合弓之外,他们还擅长使用套索捆住对手 , 令其动弹不得被拽落马下 。日耳曼民族的具装骑兵并没有马镫,面对匈人的套索全无抵抗之力 。匈人不但拥有高桥马鞍 , 还有简陋的马镫 。匈人的马镫是软马镫,大多只是“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然而已经足以让他们对欧洲东部的对手取得碾压性的优势 。
阿提拉匈人,匈奴后裔阿提拉

文章插图
匈人的进击公元350年,里海北侧的阿兰王国(由马萨格泰人建立)被匈人攻灭 。随后匈人裹挟着阿兰人攻打南俄草原上的格鲁森尼哥特王国(东哥特) 。
当时被约达内斯《哥特史》称为一代雄主的埃尔马纳里克统一了乌克兰草原一带的广阔土地,建立了哥特人与萨尔马提亚人的联盟 。但这一东欧强国却在匈人的铁蹄下化作齑粉 。公元374到375年,第一代有史可循的匈人领袖巴兰伯率领手下横扫了这个国家,埃尔马纳里克战败自杀 。按照《哥特史》的说法 , 哥特人战败是因为内乱,但实际上从实力上说,哥特人也绝非匈人对手 。第一、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所谓铁甲骑兵根本无法抵挡匈人的重型箭矢,第二 , 光以人数而论,从东方迁徙而来的匈人就有60到70万之众 。
阿提拉匈人,匈奴后裔阿提拉

文章插图
哥特人的装备
而埃尔马纳里克的王国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都被过分夸大了,本质上只是一个规模不大且松散的联盟 。很难想象处于气温寒冷期的公元4世纪后半叶的乌克兰草原能养活多少人口 。由于东欧的人口稀疏,从中亚或蒙古草原而来的游牧民族往往能够各个击破,如同滚雪球一般将自己的势力越变越大,才对西欧的强大国家发起进攻 。之后的阿瓦尔人、马扎尔人,乃至赫赫有名的蒙古西征,都是如此 。这也是游牧民族西迁总能困扰欧洲的关键之一 。
在吞并了格鲁森尼哥特王国之后,巴兰伯又击败了德涅斯特河以西的瑟文吉哥特人(西哥特)和格皮德人 。当时日耳曼联军以德涅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击匈人军于半渡 。匈人军队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这边联军在河岸构筑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痛击,不得不放弃家园纷纷逃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