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怕魏征,唐太宗害怕魏征( 八 )


贞观元年(837) , 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 , 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 , 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 , 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 , 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 , 陛下未加详细查问 , 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 , 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 , 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 , 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 , 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 , 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
贞观六年 , 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 , 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 , 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 , 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 , 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 , 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 , 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 , 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 , 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