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说起曾侯乙墓,相信很多朋友们都不会陌生了,马上就会想到曾侯乙墓编钟 。当然曾侯乙墓中可不仅仅只出了曾侯乙编钟这么一个镇国之宝 , 曾侯乙编钟只是其中之一 。在曾侯乙墓出土了上万件文物,精华部分大多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中 。那些精美绝伦的金玉器,大概可以被认为是“精华中的精华” 。比如下图这件金盏,号称是目前国内已出土的先秦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 盏身重1409克,盖重747克,加在一起超过四斤,想必相当有手感 。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文章插图
不过曾侯乙墓中最奇特的金器却还不是金盏,而是462段金弹簧 。这些金弹簧很细,丝径只有0.5毫米,细细的金丝盘成了圈径4毫米左右的弹簧,每段弹簧有18到25圈 , 重量在1.3到1.5克之间 。上百个金弹簧穿成一坨,一共出土有两坨,用金总量达到490.6克,这就是曾侯乙展厅中令每个参观者都感到一头雾水的——金弹簧器 。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文章插图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通常认为弹簧大约在500年前由英国人发明,但曾侯乙下葬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 。这个充满现代色彩的“工业风”金弹簧器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会郑重地放进曾侯乙的墓室,湖北省博物馆没有明确说明 。展牌上只是简略地说“出自东室,形似弹簧,用途不详” 。这是曾侯乙留下的一个小小的谜,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思想观念略为推测 。
(一)独一份的金弹簧器
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位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礼器、乐器、金玉器等文物1500余件,揭示出一段久已尘封的历史 。
曾侯乙墓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东室 。20个身缠丝线和金属的弹簧形器正是出土于东室,平放在一件雕琢精细华丽的带足长方形漆木案上 。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文章插图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文章插图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文章插图
曾侯乙墓案座纺锤形器平、剖面图(图片来自《曾侯乙墓》)
二十个圆木陀的大小稍有差异 。木陀通体髹红漆,上下两端平齐,上端稍大,底部略小 。中部缠有数十米的成束丝线 , 形成中间凸起的纺锤形,外面再用丝线穿缠“弹簧” 。“弹簧”出土了两种,一种是金质,两组 , 一种是铅锡合金 , 十八组 。后者直径为1毫米 , 比金弹簧略粗 。贯穿“弹簧”的丝线约7到8根,没有完全捻合成一股,长十米左右 。金“弹簧”的成分为87.4%的金和11.3%的银 。在圆木陀上榫接着一根圆木棒,木棒上套着小骨箍、树皮小筒和小骨帽 。带柄圆木陀的整体形态,何驽称之为“手榴弹形” 。
曾侯乙复原图 为了升仙做了什么事情

文章插图
纺锤形圆木陀及其内层绕制的丝线
如今通常把它称为弹簧形器,但它们是“有名无实” 。这些与丝线一起缠绕在纺锤形木陀上的“弹簧” , 无论材料是黄金还是铅锡合金 , 质地都很软,没有弹性 , 很容易进行拉伸和弯曲 。显然它们空有其形 , 并不是具有实用性的弹簧 。
这种弹簧形器绝不只是葬下曾侯乙时的心血来潮 。在对它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时,首先要注意,其意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缠绕线团的纺锤形器意味着什么 。这种器型看起来似乎很新颖,但相似的器物已经在湖北、湖南、陕西的不少东周至汉代墓葬中发现,可见它曾经在比较广大的区域里风靡一时 。下图的三件缠线纺锤形器分别出土于雨台山楚墓、长沙浏城桥一号墓和江苏邗江姚庄M101汉墓,虽然大小有别,但其所代表的葬俗应该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