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艺周|什么是生活力?国美人的主题阐释( 二 )


绘画艺术学院拒绝艺术的庸俗进化论和线性史观 。 我们一贯提倡生活是创作的起点 , 是画面中故事描绘、形象塑造、造型提炼的来源 , 绘画是切实具体的方法 , 是将个体从自我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启蒙;我们也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洞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绘画技艺的表现力 , 以“艺术的兴味”之力的养成应对当今绘画中图像构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 绘画艺术学院不仅依赖一整套完整的绘画方法和学术实践训练 , 更注重让学生以个人生活的切身体验 , 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进入绘画体系 , 观察、理解并改变那个组成大世界的、无数的个人小世界 。
我们坚信 , 人在本质上是行动者 , 每一代新生的人类都具备开端启新的能力 , 但这需要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 绘画者从着眼于品格提升和有所作为的角度观看生活 , 以始终不懈的绘画行动力来表达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 , 这就是一种“向前向上进的生活”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绘·生活 。
祝福我们的毕业生们!
向下滑动查看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共情环境
|青艺周|什么是生活力?国美人的主题阐释
本文图片

现在 , 共情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 是我们正在频繁面对的那一个 。 也正因如此 , 我们应该对共情再苛刻一些 。 它不应草率和狭窄 , 更不该成为某种手段 。 共情的基础是对生命的共感与共知 , 同时它也包含了个人深思熟虑之后的抉择与参与 , 是一种生命体之间的共行 。 它是一种要求每个人通过理性构建来感知世界的能力 , 更是一种可以将个体善行推动到世界善意的一种途径 。 此刻 , 或许可以将每一个共情的现场暂且视为行动的现场 , 去共同建起接纳多种生命形式的临时环境 。 让每个人得以暂且安放各自的情绪 , 并起身返还环境之中 。 与时代的漩涡保持一些距离 , 在每一个生命现场中流淌 , 并获得一些回退的空间来观察彼此的位置与关系 。 再试着去接纳环境里的那些疯癫与自言自语 , 去面对善的背面 , 去丈量诸多生活问题背后的空间错位与时间错乱 , 去理解每一种判断背后都有着许多不同的路径 。 最后 , 再把各自生的能力联结为一种共生的动力 , 让共情成为共生 , 让动力重返生活世界 。 我们期待产生某种交流性与呼应性的共鸣 , 在诸多现代性的僵局中 , 从百年前的镜像、记忆坐标的缝隙、元宇宙的畅想与时光的流明之中重新寻得新的出路与意义 , 如同手握阿里阿德涅线团一般走出现实的迷宫 。 通过创造出新的艺术生产 , 筹谋未来的生命与生活 。
向下滑动查看
跨媒体艺术学院
镜像回归
|青艺周|什么是生活力?国美人的主题阐释
本文图片

现今的艺术世界 , 天与地、全球性舞台和地方性场景、人类与非人类、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族群交混于一处 。 世界已不再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 在“科学、技术、艺术、社会”之外 , 我们的学科与研究亦编织与纠缠于一处 , 如同杂糅体网络一般 , 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并折射出某种未来 。 相比过去而言 , 未来则会更加光怪陆离 。
1922年 ,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 “生活主义包含万状 , 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 这里的“生活”是指“具有意味广泛的生活实践” , 即“过今日之生活 , 受今日之教育” 。 同年 ,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呐喊》问世 。 亦是1922年 , 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如火如荼 , 《尤利西斯》和《荒原》两部巨著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