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我国从古代就有一种制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外国人的佩服,这项制度就是我们熟知的“科举制度” 。很多外国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的一种手段 。因为科举考试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成为朝廷的官员 , 使得自己的家族光宗耀祖 。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文章插图
发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 , 随着历史发展,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 , 不得不面对人才问题 。秦汉之前 , 国家统治者要用人,就实施分封制 , 由执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属民分给宗室、亲族及大臣,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春秋诸侯国分立的局面,后来这些分封的官员,割据一方成为霸主 , 破坏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
秦汉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分封,但皇帝的儿子、亲族照样能分封 。王朝要发展,总要有人才干活 , 亲族分封只是为防止异姓王作乱,这是刘邦的打法 。那么刘邦建汉朝后 , 如何选拔人才 , 两汉时期实施的是察举和征辟,所谓的“察举”就是由大臣和地方官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人才,也叫“荐举” 。所谓的“征辟”是指高官认为自己的属下或者门客有一定才能,就向皇帝推荐 。虽然这种制度比分封制有进步,但时间长了必然造成任人唯亲的问题,谁都想推荐自己的人 。因此东汉出现“朋党”也不足为怪了 。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他也意识到人才选拔的弊病,因此曹操曾提出过“唯才是举”,曹丕即位后,为了实现曹操选拔人才的目标,曾在州、郡设中正官,主要考察人才,那时就把人才分为九品 , 按品级向各州县推荐 。但这种选官分品 , 谁的门第高就是上品,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所以曹操只是提出一个目标,真正有才能的人并未选拔上来 。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文章插图
到隋朝时,针对以前选官存在的问题,隋文帝施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到了唐朝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科举制的优势在于杜绝士大夫阶层其后裔当官的问题,对普通百姓敞开当官的大门 。不过老百姓读书的毕竟是少数,最初这种问题并未改观 。
从考试内容看,隋朝注重策论,也就是针对经义及政事写成的论文 。这是一种进步 , 否则没有衡量高低的标准 。唐朝时重视明经、进士两科考试 , 明经考经学,进士考诗赋 。明经内容从九经中出 。所谓的“九经”就是三礼、三传、易、诗、书 。
考试方法用贴括也叫“贴经”,我在之前文章介绍过 , 就是经文原文的填空题 。而明经不要求写文章,只要求背诵写出经书的注释即可 , 可见唐朝科考要容易些 。
唐朝科举考试方式使用时间长了,考生摸到了门道,只要将经文背诵熟练即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 。
到了明清朝就流行起八股文写文章 , 既要引经据典,还要有解释,有自己的观点 , 这就相当于论文 。虽然与唐朝有联系,但八股文成为真正科举考试的“重头” 。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文章插图
源头那么谁发明的“八股文”?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古来有之,并非谁发明,只能从源头上找 。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文体,考察是文字功底、理论功底 。此项技能,并非明清独有,如果推算起来,是王安石推行的一种考试技能 。都说“熙宁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力主的八股文却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