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民俗话端午( 二 )


这里又要说到一个故事 。 战国时齐国贵族田婴众多妻妾中的一位 , 在五月初五诞下一个儿子 , 按照田婴的意见这个孩子只能扔掉 。 女人不舍得 , 还是把孩子养大 , 这个差点夭折的孩子名叫田文 , 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孟尝君 。 而为什么要扔掉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因为传说会“克父” 。
古人也不都是田婴 , 也有开明的长辈 。 东晋名将王镇恶也生在五月初五 , 应该怎么处理他 , 家人请示了他的祖父王猛 。 王猛认为 , 出生在特殊时刻的孩子 , 不仅不会“克父” , 还必将在未来成为振兴家族的人物 , 于是起名“镇恶” 。
镇恶 , 即镇压恶 , 古人以五月为“恶月” , 当月不吉 , 而镇住恶也就吉利了 。 为什么五月是恶月?因为五月处在夏三月的中间 , 在农历五月出现的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 过了这天 , 阳气开始衰落 , 阴气开始上升 , 直到冬至 , 阴气达到顶点 , 阳气复生 。 阳气盛极而衰 , 象征阳的父亲开始衰落 , 新生儿则开始成长 , 新生儿成长的越蓬勃 , 父亲越衰落 , 于是就有了“克父”的说法 。
【|传说民俗话端午】由于阴气已生 , 虫子们和各种毒物第一时间敏锐地感知到这个信息 , 开始活跃起来 。 蛇、蟾蜍、壁虎、蜈蚣、蜘蛛 , 所谓的“五毒” , 要到人间走一遭 。 于是 , 与“五毒”对应的“五瑞”:艾草、菖蒲、蒜头、石榴花、龙船花就登场了 。 这些都是祛毒、辟邪的东西 。 特别是艾草 , 更要家家悬挂 , 不仅悬挂还要把它扎成老虎的样子 。 虎者阳物 , 食鬼魅、御凶 , 加上艾草 , 是双料防护 。 不仅扎“艾虎” , 还要放置以艾草为头 , 以蒜头为拳 , 以泥作身的张天师 。 张天师其人 , 专司驱鬼 。 明嘉靖年间 , “五毒”及各路妖怪作乱 , 张天师一路降妖打怪 , 最终诛灭“五毒” 。 这便是戏曲《混元盒》的故事 , 其也成了端午的保留剧目 , 特别是清宫 , 每逢端午必演此剧 。
清代皇帝端午看戏之余 , 也少不得用些节日特色饮食 。 雄黄酒喝一点 , 驱邪 。 粽子也要吃 , 初五早膳 , 就要伺候皇帝攒盘粽子一品 。 据乾隆《膳底档》记载 , 只端午这一天 , 就要消耗粽子1332个 。 当然 , 乾隆爷胃口再好也吃不了这许多 , 这些主要还是赏给后妃、大臣的 。 口味上 , 清宫在粽子“甜咸之争”中站“甜派” , 有枣粽、果粽、澄沙粽、奶子粽 , 就是没有鲜肉粽 。 粽子系上五彩线取“辟邪”之意 。 北方民间 , 端午除了吃粽子 , 还吃五毒饼 , 即把“五毒”的形象用戳子印在点心上 , 或者用模子扣出“五毒”的样子 , 人们相信 , 吃下去 , 可“辟邪” 。
古人还在端午这天铸剑、铸镜、采药、炼药 , 这借助的是端午阳气 。 据说此日操作 , 所得之物、药有特别之效 。
以上这些习俗和其他没说到的习俗要都操作下来 , 确也够古人忙的 。 也正是这些习俗构成了我们的端午节 , 而在它们背后 , 是中国人对自然节令、气候变化的认识以及对先贤的追慕与爱国情怀的抒发 。 如今 , 其中的一些习俗认知已不太符合当代人的思维 , 但却不妨碍它们以礼俗的形式 , 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 。 我们也不妨用中国传统思维去理解端午文化 , 去感受端午礼俗 , 过一个更热闹、有趣、有仪式感的端午节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