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民俗话端午

东汉光武帝时期 , 长沙人区回正走在路上 , 眼见端午节就要到了 , 天气热得不行 , 白亮亮的太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 。 突然眼前一片花白 , 一个瘦削的人赫然立于面前 。 此人缓缓说道:“我乃是三闾大夫屈原 , 我看到端午之时 , 你将装满大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奠我 , 感谢你 。 但我有一言你听 , 你投入水中的米粮 , 常常被蛟龙掠走 , 我也无能为力 。 拜托你 , 再向水中投米时 , 务必用楝树叶子塞住竹筒口 , 再缠上五色丝线 , 这两样都是蛟龙最恐惧的 , 切记、切记 。 ”区回刚要说些什么 , 阳光又刺得他闭上了眼 。 待再睁开眼 , 刚才那人已了无踪迹 。 区回感到好似梦境 , 但又哪有人大白天走着走着就做起梦来的?端午那天 , 他按照三闾大夫所言 , 用楝树叶塞住装米的竹筒 , 缠上五色丝线 , 投到水中 。 只是他再没见到屈原 , 也无从知晓这样是不是真的能使蛟龙退避 。 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这个故事 , 后面还写到当时(南朝)人们用五色丝和楝叶包粽子的方式 , 就是由此而来 。
|传说民俗话端午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我们的祖先对所有事物和礼仪 , 不论是真的探本求源 , 还是制造一个神话 , 都必须为其存在寻出一个理由来 , 而这个理由又往往寄托了先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 吴均的故事给粽子的“外包装”找到了一个来源 , 这来源恐怕也非吴均原创 , 他大概只是个记录者 。 而这个故事成立的前提 , 是屈原和端午的关系 , 这就牵涉到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 , 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戕于汨罗 , 人们为防止鱼群啄食他的身体 , 划着龙船将粽子投入水中 , 后来民众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 纪念屈原 。 通过屈原 , 为端午节俗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解释 。
历史上参与端午节由来“竞争”的 , 并非只有屈原一位 , 在汉代还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 伍子胥引吴兵报仇 , 鞭尸楚平王 , 没料到在吴越争斗中 , 夫差赐死伍子胥 , 装着其尸身的皮囊五月初五被投入长江 。 而伍子胥一灵不灭 , 骑着白马驱赶着钱塘江大潮回来了 , 来看吴国的覆灭 。 伍子胥化身为水神 , 接受民众崇拜 , 成为端午的由来 。 东汉汉安二年五月 , 善音乐的曹盱 , 一边演奏一边随着众人去迎接驾潮而来的伍子胥 。 站在潮头的水神 , 随手一挥 , 巨涛便将曹盱卷入水中 。 曹盱的女儿曹娥 , 徘徊江畔7日不去 , 投水而死 。 孝女曹娥也由此成为端午由来的“竞争者”之一 。 但显然 , 这个故事不及《三国演义》中“黄绢幼妇 , 外孙齑臼”的故事出名 。 创造了寒食节的介子推 , 在另一个说法中 , 为纪念他而不举火的日子不在四月而在农历五月初五 , 那么纪念他也成为了端午的由来 。 但为一个人创造两个节日又似乎不妥……
最终的最终 , 六朝以后 , 屈原基本成为端午第一纪念对象 。 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惟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 ‘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 , 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 惟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 , 足见屈原的人格 , 在他们的生活中 , 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 。 也惟其远在屈原死后 , 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 , 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 , 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 , 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 。 ”(《人民的诗人——屈原》 , 闻一多)
端午属于爱国者 , 但对爱国者的纪念 , 无法解释为什么端午当日家家户户插艾草 。 在“纫秋兰以为佩”的屈子那里 , 艾草是芳草的对立面 。 同样的 , 为什么端午饮雄黄酒?张天师在端午是什么身份?对此 , 学者刘晓峰研究认为 , 端午是个复合型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