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说到王充的教育思想还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其实学术界也研究了很久了,那么这个王充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呢?下面一起研究看看 , 有感星期的别错过了,赶紧来揭秘看看!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太著名的人物,我们在各种典籍中也很少看到对他的记载 。然而这并不能湮没王充是一位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事实 。在儒学独尊、迷信盛行的东汉时代,王充哲学无疑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潮中的“异端” 。
在东汉初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对鬼神无比崇敬的年代里,王充勇敢地提出无神论,简直穿越时代2000年!他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一样,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

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王充一生著作颇丰,按照史传的记载,他曾写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作品 , 但其中最知名的是《论衡》 。后人称赞这部书,主要是因为它“疾虚妄”,即针对当时的一些迷信陋俗进行批判,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 。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疾虚妄,崇实诚” 。他以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求真理,正是非 。他以科学为依据,以“证验”为尺度,对一切虚妄谬论给予无情的批判 。在谶纬迷信充斥于世的条件下,他敢于公开抨击“天人感应”,“神灵怪异”,一扫汉代二百多年阴阳谶纬之风,为东汉学术另辟途径,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 用道家的自然主义攻击儒家的天人感应说 , 使中国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大波澜 。《论衡》共八十五篇 , 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
据《后汉书》记载,《论衡》共八十五篇,内《招致》一篇有录无文,实际上只有八十四篇,是他用了 3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哲学政论巨著 。由于《论衡》直指官方神学化的儒学,因此被列为禁书,不得流传,东汉政权瓦解后,才重见天日,但这已是王充死后百年的事了 。
博学奇儒王充,东汉基层干部里的“苏格拉底”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王氏原先是魏郡元城(河北大名)的名门望族,后因军功迁徙到会稽 。燕赵侠义好斗的习气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 。到王充出世时,他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
王充少年聪颖,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洛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 。治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在洛阳卖书店阅览群书 。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 。在京师太学里,王充受当时古文经学家桓谭和班彪的影响最深,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值定是非之人,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 。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少时曾为乡里分肉,“分均若一”,乡亲们都夸赞这是能当丞相的象征 。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
在历史教科书里,王充时常被冠以“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的大名,但在我看来,他最大的思想价值却未必在于此,而在于他以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来从事哲学研究,活脱脱是一个从古希腊穿越到东汉的“穿越党” 。
要说清楚王充是怎么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考的,我们就不得不顺便说一下他的宦海沉浮 。东汉公务员有两条路走,一条是拿了“孝廉”“茂才”名头的“人才直通绿色通道”,运气好可以升到省部级干部(郡太守或州刺史) 。走这条路的人除了必修“拼爹”这一课之外,还得在首都洛阳的“太学”里“镀金”,熟悉以《春秋》为核心的儒家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