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过的( 三 )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 , 源于穿针 , 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夕中午,投针于水 , 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直隶志书》: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 , 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 , 粗租如锥 , 因以卜女之巧 。”

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过的

文章插图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 , 叫做“相怜爱” 。随后 , 宫中的宫娥彩女们 , 一起到闭襟楼上 , 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
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 , 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
5、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种生求子是实际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种 。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为了祭奠老牛让牛郎刨皮,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的牺牲精神 。传说中,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生前躬耕、死后奉献的牺牲精神 , 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过的

文章插图
7、晒书晒衣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据载,司马懿为避祸晒书装疯 。而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古代七夕晒衣之俗,《杨园苑疏》记载,汉建章宫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之晒衣阁,每到七月初七,宫女必登楼晒衣 。此当为七夕晒衣之缘起 。到了魏晋,七夕晒衣的习俗已相沿成风,并相当程度地演变为官宦人家夸富斗富的一种表演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晋书·阮咸传》载,阮咸性情乖张,每有骇俗之举 。七月七日,道北富户皆曝晒衣物 , 满目珍奇,美不胜收 。阮咸于道南自家庭院中,执长竿吊一破布片迎风招摇,颇为滑稽 , 路人见之不解 , 阮咸对曰:未可免俗,聊复尔耳 。大意说的是七月七日这天,当阮咸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