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时期清朝为何由盛转衰?

嘉庆皇帝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为初期由于乾隆禅位担任太上皇,因此嘉庆还并无实权 。等乾隆帝死后,嘉庆才开始独揽大权 , 实际上嘉庆生平最讨厌的就是贪污,所以他一上来就大理惩治贪官 , 并且第一时间将和珅治罪 。嘉庆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贪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还比以前更加猖狂 。此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问题越来越多,导致国力开始走衰,嘉庆本想当一位明君,却没能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在走 。

嘉庆帝时期清朝为何由盛转衰?

文章插图
【嘉庆帝时期清朝为何由盛转衰?】所谓的“明君”,是指英明的君主,出处《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唐·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
“广开言路”向来就是“明君”的写照,这也是封建社会作为“明君”更愿意尝试带领国家走“民主路线”的一个写照 。然而 , 在很多时候 , 此“广开言路”却不同于彼“广开言路” 。在中国古代 , “广开言路”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纳谏”,更多的时候,“纳谏”的本质 , 也不过是巩固帝王政权的一种手段而已 。
所以,很多封建帝王,为了表明自己“虚怀若谷”的形象,常常会高举“纳谏”的旗帜 。
在高举“纳谏”的皇帝中,不乏明君 , 比:如唐太宗 。根据历史的记载,唐太宗公私分明,被揭短而不嫌痛,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开明之极,更让唐朝出现了一个盛世的局面 。由此看来 , 真正意义上的“纳谏”,对于治国安邦的君主来说,真是有着诸多裨益 。
而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高举“纳谏”旗帜的君主,都会像唐太宗这样的开明,有的往往只是效仿历史,树立自身形象而已 。更有甚者,一些君主把“纳谏”这把治国利器,作为了自己铲除异己诱导大臣犯错,将忠臣送上断头台的一把“利刃” 。
这样的君主 , 在历史上也有很多 ,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朝第五任皇帝嘉庆了 。当年 , 嘉庆帝登基之时,正值清朝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诸多,权臣当道,言路堵塞,大臣之间内耗严重,朝廷表面风光,实则败絮其中 。
面对这样的局面,确实给当时刚刚亲政的嘉庆帝,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压力 。
嘉庆帝时期清朝为何由盛转衰?

文章插图
此时 , 嘉庆帝想要“开门纳谏”,最初,他渴望着“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的治国理念,渴望励精图治,让清朝在他的手中呈现出一片繁荣鼎盛的局面 。但不幸的是,当时,嘉庆帝头上还有“太上皇”乾隆帝当道,这也导致嘉庆帝心中的许多治国抱负 , 无法得以施展 。
由于“太上皇”乾隆帝一直手握实权,导致嘉庆帝无法亲自治国 。而这样的局面,在嘉庆帝登基后持续了四年之久 。直到1799年,即:嘉庆四年,乾隆帝驾崩,国家的实权终于落到了嘉庆帝的手中,他终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
在乾隆帝驾崩几天之后,嘉庆帝立刻发布诏书昭告天下:号召大臣们勇于上奏折进谏,表达自己的治国想法,帮助嘉庆帝改进治国工作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呼声一篇 。嘉庆帝的诏书昭告天下后,立即引来了无数大臣的支持与热烈的相应 。
之后,大臣们相继上书进谏,其中,御史广兴协同给事中广泰以及王念孙等大臣纷纷上书,一起弹劾了当时权倾朝野的贪官和珅 。而嘉庆帝也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举动,下令立即查办和珅 。嘉庆帝的这一举动,不仅扳倒了国家之患,还除掉了当时令帝王无法卧榻安睡的政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