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作为战败方,损失可以说是极其惨重,尽管后期也还是能和秦军进行较量,但整个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 。而赵国在进行长平之战作战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向其他的国家进行求援呢?赵王为什么不去向其他国家寻求支援,长平之战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为何没有其他国家帮助过赵国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文章插图
1、赵孝成王为何不派人求援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长平之战经过三个月的拉锯战,赵军被迫步步后撤至丹朱岭上的百里石长城防线,秦赵双方军队陷入僵持局面 。而面对不利的战局,赵孝成王为何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而是要单方面遣使向秦国求和呢?
当秦赵两军在长平之战中陷入僵持局面时 , 一个显著的问题便跃然浮出水面 , 那便是双方大军的粮食供应问题 。在赵孝成王的最初判断中 , 长平战场距离秦国都城咸阳有500公里之远,而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却只有不到100公里 。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和路况,远道而来的秦军是经不起长期对峙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粮食消耗,赵国却首先吃不消了 。
【长平之战赵王为何不向其他国家求助】秦国自从攻占了巴,蜀地区之后,便占据了天下的粮仓 。况且秦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是农耕大国,有着雄厚的粮食储备 。而赵国人 , 却不善农事,更善于从事手工制造和商业,在和平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固然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战争时期农业的发达更能体现优势 。
后勤供应与军事上的双重压力,让刚刚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异常烦恼 。他找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并且提出想亲自领兵与秦国决战 。“军战不胜,寡人欲亲自领兵与秦一战,何如”?楼昌答曰:“不可,不如发特使与秦求和” 。虞卿答曰:“楼昌所言以为不和,则军必破也 。若如此,则主动在秦” 。
虞卿认为在目前秦军占优势的条件下去谈,主动权是在秦国 。况且秦军此番前来的目的,并非只是为攻取上党郡,而是为了彻底打败赵国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是不会和谈的 。因此他建议应该派出使臣到魏国和楚国去求援 。虽然秦军很强大,但对于三国的这种联合,还是很顾虑的 。
文章插图
2、赵孝成王为何选择向秦国求和作为一个成大事者,尤其是一国之君,要能沉得住气,尤其是用人要不疑,在这两个方面赵孝成王都有所缺失 。他起用了廉颇 , 最后却又动摇 , 说明此时他对廉颇的信心已经不足 。如果赵国向另外几个国家派出使节,实际上便能造成了一种假象 。就是这几个国家准备联手对抗秦国,这样秦国反而会惶惶不安 。然而赵孝成王却最终选择了向秦国求和,这又是为何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长平之战开始时,年轻的赵孝成王年龄刚过二十岁 。长平之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 已经让这位年轻的君王,有点无法承受 。亲政不满三年的他,缺少险中求胜的耐心和决心 。此时的长平战场上,赵军已经丧失了上党郡的全部土地 。对于赵孝成王来说 , 赵国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意义 。尽快的从战争泥潭中脱身,便成了当务之急 。
其次,还有一个客观因素 。战国时期 , 交通状况很不容乐观 。使者乘坐的双轮马车 , 即便在道路状况十分通顺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每小时10公里 。长途跋涉,为确保马匹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也只能行进80公里 。从赵国都城邯郸出发,到楚魏两国都城将近1000公里 。一路上还需要翻山过江 , 绕道而行 。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 不习水土是什么意思?典故介绍
- 淝水之战结束后,前秦为何会快速走向灭亡
-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为什么失败了 只因为一场雨吗
- 官渡之战时夏侯惇去哪了
- 万全之计典故出处介绍
- 无所逃命典故出处介绍
- 危于累卵典故出处介绍
- 襄阳之战的结局是什么 曹吴两国都有什么损失
- 抑强扶弱典故出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