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姑苏台

|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作者 |「江月两相欢」
首圖 |「蒽子-苏州」
微雨天气 , 苏州城盖在南方的泽土上 , 像一枚碧玉雕刻的章 。 那些柳、鳞次的茅屋、款款的水、绸面的湖光、面容姣好操着吴语的人、一条条苏童笔下的清幽巷弄 , 就这样交辉着、融合着 , 渐变着 。 然后 , 一只乌篷载着淋淋糯糯的歌谣 , 缓缓地荡过半是叶影半是天光的桥洞 。 桨声噜噜哑哑 , 黏着圈圈涟漪的碎响 。
即便没有这些 , 单看苏州的名字 , 也很有意思 。 苏的繁体可拆成草鱼禾 , 勾勒出水波柔软地浸润着鲜绿禾苗的画面 , 一直以来最能概括苏州:白墙黑瓦是一点点墨痕 , 捣衣阵阵浣花里 , 圆圆小字娇罗绮 。
|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遥想姑苏台】|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上图@蒽子-苏州 , 下图@莫修-文
但是古来苏州的名称 , 有一个递变的过程 。 让我们走笔到春秋年代 , 旌旗猎猎有声 , 铁蹄纷至沓来 。
公元前514年 , 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造吴国的新国都——阖闾大城 , 由此揭开苏州古城的历史序幕 。 此后吴越争霸 , 夫差勾践、西施范蠡 , 如火如荼、卧薪尝胆 ,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
此后 , 秦建会稽郡 , 东汉为吴郡 , 南朝陈国改为吴州 , 到杨坚平陈后 , 才改为苏州 。 那么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 把两个毫不相干的字互为替代呢?
|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小小影月
宋人范成大《吴郡志》记载:“以姑苏山为名 。 ”这一断论 , 学术界从未产生过异议 , 也就是说 , 苏州的本义并非是烟波淼淼、水何澹澹的碧玉之感 , 相反 , 它来自峰峦和与之相比喻的刀剑、锋芒、壮志 。 历史仿佛给人开了一个玩笑 , 见龙卸甲 , 水龙低吟 , 潜入红尘 , 散作柔情 。
《史记正义》称:“在吴县西南三十里 , 衡山西北麓姑苏山上……”衡山即现在通称的七子山 , 姑苏山是它的一个支丘 , 近木渎镇 。 在苏州的众山里 , 不要说姑苏山 , 就是衡山 , 其高度和特色 , 都比不上穹窿山、洞庭山、虎丘山 , 何以姑苏以此为名呢?
姑苏山地位的突出 , 与其说是山的自身 , 毋宁说因为山上有姑苏台 , 从而山以台显 。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因伐吴 , 败之姑苏 。 ”根据释义 , 姑苏就是姑苏台 。 《左传》记载这次吴越之战 , 发生在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 。
历史尘埃落定 , 如今的山清水秀正是当年的草木皆兵 。 我们拾级而上 , 不妨啸歌 , 与山的苍茫呼应 , 便隐约能感到 , 当年的一幕幕画卷正随着重叠枝丫而展开 。
|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遥想姑苏台
本文图片

上图@白墙下的花园 , 下图@火之星2100
吴王阖闾十一年 , 下令让句吴筑姑苏台 , 去国三十五里 , 山路都被细细雕琢 , 九曲十八弯 , 是随着天公的画笔而延伸的游览路线图 , 阖闾骑马而行 , 润着翠竹的长风续续吹袍 , 一种江山在手的畅快感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