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可能是目前最理想的卡夫卡传记?|一周新书风向标

?
?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 。 在这个栏目中 , 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 , 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 , 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 。 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 , 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 ,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 , 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 , 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 , 类似豆瓣评分 。
当然 , 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 , 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 , 甚至有可能是偏见 , 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 。 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 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 , 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 。 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
卡夫卡|可能是目前最理想的卡夫卡传记?|一周新书风向标
本文图片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传记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
作者:(德)莱纳·施塔赫
译者:黄雪媛 程卫平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2022年4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如今 , 谈论卡夫卡 , 多少会有一种困难感随之而来 。 这种感觉主要体现在言不及义和观点的重复 。 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卡夫卡的一则则寓言本就晦涩难懂 , 呈现出多义性乃至神秘性;部分是因为关于卡夫卡已经说得太多 , 评论者中不乏本雅明这样最具洞察力的批评家 , 一般人难出新意 。 然而更糟的情形也许恰恰是相反的 , 现在讨论卡夫卡似乎在某种意义上也非常轻松便利 , 因为卡夫卡已在漫长的简化和抽象过程中被描画为一个粗糙的剪影 , 是这个剪影而不是那个在世界上生活过四十一年零十一个月的卡夫卡成了被大众熟知、追捧的对象 , 成了一个流行文化符号 。
不言而喻 , 卡夫卡是复杂的 , 虽然他的生命时间持续得实在算不上长 , 社会生活也比较单调乏味 , 但其内心世界却复杂幽微到了极致 , 像一口深不见底的水井 。 一部好的传记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传主的复杂性 , 显然也没有哪位传记作者会认为自己所写人物是简单易懂的 。 莱纳·施塔赫在《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的导言中引用《歌德传》作者的话说:“我的工作就是要处理对象的复杂性 , 复杂性本身比传记工作更经得起时间考验 。 ”雄心勃勃的施塔赫所处理的自然就是卡夫卡的复杂性 , 这一点仅从篇幅上就可以看出:短短5年左右的生命时段 , 用了近700页 。 复杂性是一个基础 , 不处理复杂性就不能揭示传主(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真实世界 , 不过就实际写作而言 , 简化又在所避免 , 难以计数的材料必须经历一个整合过程才能形成叙述 , 但施塔赫对简化的“分寸界限”有着清醒的警惕:“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将以损失细节和形象直观为代价 。 毕竟 , 在某些情形下 , 一根线和一个刀片会投下同样的阴影 。 ”这一警醒无疑有利于维持并保存卡夫卡生命的复杂多变 。
卡夫卡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他的内在世界 , 他的那些惊人作品都是从中提取出来的 。 同样在导言中 , 施塔赫说明了自己工作的行进路径 , 即遵循卡夫卡的创作路径 , 既然卡夫卡认为真正的文学只来自“内心深处” , 那么 , 一个想要试图探寻卡夫卡真实世界之究竟的人除了努力让自己“潜得再深一点” , 确实也没有别的好方法了 。 施塔赫在传记中所做的 , 除了细致梳理卡夫卡这几年间的生平经历和外部世界的重大事件(比如一战)对他生存体验的影响 , 更重要的是探寻卡夫卡的内心活动 , 深入其灵魂深处 。 卡夫卡为什么对噪音这么敏感?和父亲的关系为什么加剧紧张 , 他又对此有什么心理反应?他为什么会鬼使神差地选择了菲莉丝(我们知道 , 卡夫卡在日记中说她“样子就像一个女佣”)作为追求对象?两人关系的发展 , 从试探到狂热到出现裂缝到订婚再到解除婚约 , 卡夫卡在每个阶段和节点有怎样的具体感受?他尝试结婚又为什么想过一种禁欲主义式的生活?施塔赫以可靠资料为基础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精细剖析 , 有些部分可谓不厌其烦 。 施塔赫在《求婚》一章中说 , “卡夫卡努力地倾听着内心的声音” , 我们也可以说 , 施塔赫同样在努力地倾听着卡夫卡内心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