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丨镂雕拼镶玲珑剔透 广州牙雕巧夺天工( 二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也就是公元3-5世纪 , 广州成了国内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 中国的商船从广州启航 , 把丝织品、陶瓷输往国外;外国商船则把金、银、象牙、沉香等带到中国 。
唐代的广州 , 海上贸易更为发达 , 开辟了世界最长的“广州通海夷道” 。 象牙以其皎洁的光泽、高贵的质地 , 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 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用的笏板(古代文武百官上朝拿着的手板)都是用象牙制成的 。 据《五代史》记载:“唐明宗天成元年八月 , 以象牙笏三十二赐百官之无笏者 。 ”
象牙沿着海上通道大量运抵广州 , 本土象牙工匠近水楼台先得月 , 发明了象牙席 , 同时还用象牙刻制印章 , 制造文具、梳具、花瓶等各种珍品 , 进贡皇室 。 唐代的广州故而有了“关口象牙堆”之称 。 今北京路与惠福路交会处在唐代是临江商业区 , 来自波斯、暹罗等古国的商船顺风而至 , 今光塔路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繁华之地 , 设有外商居住的“蕃坊”和“蕃市” 。 每年夏季 , 各国商船装载着香药、珍珠、琥珀、玳瑁、玻璃、犀角、象牙 , 乘着东南季风漂洋过海 , 来到广州 。 然后 , 各国商人在官方划定的市舶区互相交易 。 等到东北信风吹起 , 商船才扬帆而去 。
|读懂广州·粤韵丨镂雕拼镶玲珑剔透 广州牙雕巧夺天工
本文图片

清代广州大新街是著名的牙雕专业街 。
宋元时期 , 广州通过海上通道进口的象牙日益增多 。 繁华的西澳码头(今海珠中路)是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内港码头 , 瓷器、丝绸、象牙等是深受欢迎的产品 。
绍兴元年(1131年) , 阿拉伯商人蒲亚里以贡使身份给广州带来了“大象牙二百九十株 , 大犀三十五株” , 按照当时的市价——大犀每根值二三十贯 , 象牙每根大约值五百贯 , 这批货物的价值高达十五万贯(铜钱) , 比当时泉州港全年的市舶收入还多 。 当时 , 象牙归官府统购 , 外商不能私自在市场交易 。 广州市舶司耗时三年 , 才凑足钱 , 付给了蒲亚里 。
也是在宋代 , 广州牙雕工匠首创了玲珑剔透的镂空通雕的技法 , 制成了镂成两层、皆可转动的象牙球 。 而大量的象牙筷子、象牙饰品等也开始进入民间 。
明清广州“犀象如山”
牙雕珍品畅销全球
明朝年间 , 珠江岸边(今大德路与惠福路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象牙加工、贸易市场 , 从如今存在的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及象牙北街来看 , 当年市场规模的确很大 , 不愧有“香珠犀象如山 , 花鸟如海”的美誉 。
清代是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 , 广州牙雕也迎来高光时刻 。 大新街沿路及附近的三府前、玉子巷等地形成了一个象牙雕刻业经营和生产作坊的集中地 , 成为闻名中外的象牙街 。 三米宽、近百米长的大新街被大大小小的象牙雕刻店占得满满当当 。 《广州城坊志》记载:“象牙巷一带 , 售象牙屑者 , 牌板书写:‘象牙糠’ , ‘糠’字形象入妙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 , 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 。 这里精巧绝伦的牙雕工艺品让外商叹为观止 , 牙雕成为他们首选的回国手信(礼品) 。 于是 , 大批象牙分别从东南亚和非洲运入广州 , 广州牙雕工艺渐渐形成了纵深透彻、纤细精美、精巧玲珑的特点 。 到了民国时期 , 大新象牙街有200多间象牙铺 , 都以牙雕为业 。
|读懂广州·粤韵丨镂雕拼镶玲珑剔透 广州牙雕巧夺天工
本文图片

这是清代牙雕人物彩绘带柄圆镜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