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读懂了王尔德,依旧会忧伤?

“道德 , 无非是我们为讨厌的人准备的态度罢了 。 ”
|为什么我们读懂了王尔德,依旧会忧伤?
本文图片

人们说他的童话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他超凡 , 却不能脱俗;他的文字 , 就像他的一生一样惊世骇俗;曾经 , 每年都有无数仰慕者 , 在他的墓碑上留下爱的吻痕 。
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符号 , 其实只是他的姓氏 。
他 , 就是奥斯卡·王尔德 。
提到王尔德 , 很多人会想到他与男朋友的那段“虐恋” , 或者他的若干语录——“人生就是一件蠢事追着另一件蠢事而来 , 而爱情则是两个蠢东西追来追去”、“经验是一个人给自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 。
作为一名作家 , 王尔德着实不算多产 , 一生只有1部长篇小说、7个剧本、2部童话集、3部诗作和一些零散作品;不过 , 作为一名天才文人 , 他作品的数量似乎又有点多了 。
我们理想中的天才 , 最好是给世间留下一两部传世之作 , 然后猝然长逝 , 让人永远记得他的高光时刻 , 然后一遍遍慨叹“天妒英才” 。
一开始读王尔德的作品 , 我一直想不通 , 这样一位天资聪慧、能一眼看穿“人生底牌”的人 , 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
|为什么我们读懂了王尔德,依旧会忧伤?
本文图片

道格拉斯(“波西”)
明知道同性恋在当时是社会大忌 , 王尔德居然就因为情人的怂恿 , 去起诉情人那位有权有势的公爵父亲 。 结果 , 王尔德的同性恋身份被曝光 , 成为社会热点 。
这种当时被时代不能接受的“取向” , 让之前名利双收、风光无两的王尔德 , 迅速被众人抛弃 。
冷血而真实的是 , 曾经将王尔德捧上神坛的人 , 与现在将王尔德架上祭坛的人 , 几乎是同一拨 。
真正把王尔德当朋友 , 始终支持他的寥寥数人中 , 有一位当时几乎与王尔德齐名的剧作家——他叫乔治·伯纳德·萧 , 也就是萧伯纳 。
|为什么我们读懂了王尔德,依旧会忧伤?
本文图片

乔治·伯纳德·萧
直到读了些许王尔德的诗 , 看到字里行间的纨绔 , 我才逐渐看到王尔德那1米93身高下的影子——自恋 。
这种自恋 , 源自他的出身和天才 。
1854年10月16日 , 奥斯卡·王尔德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个显赫世家 , 父亲威廉·王尔德爵士是一名外科医生 , 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
拥有这样的家庭背景 , 王尔德的成长路径就是我们常见的“好学生升级史” , 17岁时获得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全额文学奖学金 , 进入牛津大学后更是风光无两 。
横溢的才华 , 可以让他踏入社会就全社会的宠儿 ,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 都被他的戏剧、小说所吸引、追捧 。
与今天一样 , 那些华美的词藻、新颖的立意 , 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忧伤 , 他优雅地剖析着人生 , 轻松地剥离着爱情 , 天真地调戏着社会 。
由于王尔德从小到大几乎都是顺风顺水 , 再加上他在文学和思想上每一次的标新立异 , 时代反馈的大都是支持与鼓励 , 长久被这种氛围包裹 , “自恋”就会转向反面——坚信艺术的独立生命和自身价值 , 对世间过于怜悯 , 并试图挑战、颠覆传统 。
王尔德既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 又是十九世纪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
唯美与颓废是可以并轨的吗?
我想 , 这一切并不矛盾 , 物哀 , 是不是一种美学?暴力 , 是不是一种艺术?奢华到极致 , 就是放纵;唯美到顶点 , 唯有颓废;自恋到无我 , 只能与世界无法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