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蒋肖斌
何建明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是采访人员 , 这可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做了某种准备 。 去年年底 , 他在连任了三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岗位上卸任后 , 写作的事却更忙了 。 中国那么大 , 在他眼里全是选题 , 经常外面跑一天 , 回来再写4000字 , 日复一日 , 有着旺盛的精力 , 以及坚强的颈椎 。
从上世纪90年代揭露中国矿产资源危机的《野性的黑潮》、讲述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落泪是金》、全景式描述高考的《中国高考报告》 , 再到《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爆炸现场:天津“8·12”大爆炸纪实》《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等重大事件 , 还有《国家》《革命者》《浦东史诗》《大桥》……近70部报告文学作品 , 对中国40余年的观察 , 他从未缺席 。
最近 , 出走半生的游子回到了故乡苏州 , 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 , 更有海归青年创业的传奇 , 何建明的笔是闲不住的 。
本文图片
中青报·中青网:新作《万鸟归巢》讲述了海归青年在苏州金鸡湖畔的创业故事 , 你是如何发现并决定写这个选题的?
何建明:苏州是我的故乡 , 自古以来 , 苏州一直是文学特别关注的城市 , 而改革开放之后的苏州 , 绽放着独特的美丽与繁荣 。 苏州工业园区是“新苏州”的借名词 , 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一块“巴掌大”的地方 , 每年为国家创造的财富超过西部一个省的总量 。 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形态 , 在中国独一无二 , 在全世界也是罕见 。
谁在创造这样的奇迹?是青年 , 是那些海外归来的青年科学家们 。 我一直关注这块“生金焠银”的地方 , 更何况 , 这是块散发着蓬勃青春气息的土地 。 我关注的是这块土地上每一位海外归来的青年 , 关注他们落地、生根、成长、进步 , 以及发展与成就事业的整个过程 。
中青报·中青网:其他地方也有海归青年创业 , 苏州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建明:首先 , 如果按单位面积计算 , 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外人士 , 是全国最集中的 , 创造的财富是最大的 , 海归青年群体的质量是最高的 , 同时 , 园区给予海归人员的政策也是最好的 。 几十年来 , 土地与海归和谐共存、共荣的成果也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 , 因此自然是我的首选 。
其次 , 金鸡湖的自然美丽与海归青年的创造激情 , 一起营造了新苏州的今天 , 又诞生了许多创造财富、强盛国家、完美自我等方面的经验 , 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 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 比如 , 企业管理经验、社会管理模式、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共进等 , 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暖心的范例 , 因此才有了长期以来“万鸟归巢”的壮美景象 。
在我采访的对象中 , 他们告诉我最多的是:来到苏州工业园区 , 不仅自己不想再“远游”了 , 还把家也搬来了 , 在这里不仅创造了事业 , 还养育了下一代……这是真正的生根 , 是事业与生命的生根 。
中青报·中青网:你的采访与写作过程是怎样的?对哪个青年印象深刻?
何建明:我在创作时有一个习惯:书写家乡的一个题材 , 一般时间很长 , 通常会几年甚至十几年 , 才能最后定下来写它 。 因为对家乡太了解 , 反而会更谨慎、更细致、更不敢轻易动它 。 感情酝酿时间特别长 , 生怕不准确不到位 , 必须水到渠成时才去下笔 。
这次调研与采访经过精心设计 , 听取多方意见 , 最后确定采访对象 , 进入采访之后 ,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 每一个海归青年和科学家身上都是一团火焰、一个奇迹、一种精神 , 关键是你能否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触摸到他们的情感脉络、追探他们的事业奥妙 。 以前以为学理工、从商的人都很古板 , 其实只要沿着他们的事业与兴趣走 , 就会发现他们内在丰富多彩 , 甚至是可爱的一面 。
- 芯片|不可靠的下属有什么特点,作为领导应该如何应对?
- |新展丨到湘博,看万年湖南如何“走”出历史迷雾
- |奇葩员工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何正确对待这样的下属?
- 王熙凤|尤二姐被秋桐冤枉,贾母明知有问题,为何还说她是“贱骨头”?
- 人力资源|高职院校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读书|汶川大地震后,高山羌人如何迁徙与回归?
- |如何正确评价杨再春先生的书法作品?
- |浙江默默无闻的博物馆,却馆藏中国首次发现的人首陶瓶,有何特色?
- 柳泉|柳泉录|淄博非遗何以出圈?
- |3000年前古蜀人,为何摧毁器物再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