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陕军”来了!又“土”又好看

继“文学陕军”和“影视陕军”之后 , 话剧舞台也刮起“西北风”
“话剧陕军”来了!又“土”又好看
|“话剧陕军”来了!又“土”又好看
本文图片

西安话剧院演员在西安新城剧场演出话剧《柳青》(2018年9月15日摄) 。 话剧大量运用了方言和秦腔乐曲元素 , 充满了陕西地方风情 。 采访人员李一博摄
在我国的文化版图中 , 有一块土地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和创作传统 , 诞生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文学佳作 , 以及《老井》《红高粱》等影视作品 , 那就是陕西 。
近年来 , 继“文学陕军”和“影视陕军”之后 , “话剧陕军”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白鹿原》走遍全国74个城市演出430余场 , 吸引观众超过60万;《麻醉师》《柳青》连续两届斩获文华大奖;《主角》“未演先火” , 首演前全国巡演已预售97场;《路遥》入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在用作品与市场对话中 , 陕西话剧形成了独特的气质 。 它总有些“土”:陕西话、黄土高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舞台上流转变换;但又“土”得厚实、精彩:乡音中透着乡情 , 黄土累积成文化意蕴 , 小人物身上雕刻出时代风骨 。
文学土壤孕育出话剧之花
“可是我要唱、我要唱!我一听到秦腔的乐声 , 我就浑身颤抖、血脉沸腾 , 热泪盈眶!这是八百里秦川的乐声……是我们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灵魂中生命呐喊的声音……我要唱!我要在这新时代的好时光里 , 为我的父老乡亲唱!”台上 , 主角忆秦娥将半生跌宕化作深情道白 。 台下 , 掌声响起 , 直至落幕经久不息 。
近日 ,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主角》结束了在西安的演出 , 即将前往全国21个城市开启巡演 。
《主角》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陕西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 , 讲述了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到秦腔名伶的人生轨迹 , 伴随展开秦腔剧种的传承变迁和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 。
从60余万字的小说 , 到3个多小时话剧 , 话剧《主角》的创作并不轻松 。
话剧与戏曲两种艺术形式怎么跨界融合?小说里近半个世纪的沉浮际遇如何取舍浓缩?演出与生活的戏中戏怎样穿插衔接?从2019年3月拿到《主角》的话剧改编权 , 这些问题就摆在了主创团队面前 。
三年来 , 主创团队11次组织专家研讨 , 多次到陕西三原、泾阳、眉县的“戏窝子”体验采风 。
编剧曹路生9易其稿 , 用《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狐仙劫》等秦腔剧目串起忆秦娥的艺术成长与命运变迁 , 形成戏曲与话剧的互文 。 导演胡宗琪用一把不变的红椅子和54个场景的变化 , 实现戏曲舞台与生活场景的跳进跳出——忆秦娥每每坐上椅子、穿上戏服都意味人生际遇的转变 , 将秦腔名伶的人生与戏曲紧密交织 。
为了诠释好秦腔演员的身段气质 , 演员们从压腿、踢腿、跑圆场、靠山膀、倒立等学习戏曲基本功 。 忆秦娥的扮演者刘李优优说 , 在踩胯、劈叉时几乎所有演员都疼得掉过眼泪 , 只有体会过秦腔演员吃过的苦 , 才能了解他们的感受 。
舞美、灯光、服装、道具、音响……每一个环节都在精益求精 , 合力呈现一部对得起观众的舞台作品 。 在首演之后 , 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建议 , 主创又对演出呈现进行多次提升 。
“如果文学是树 , 话剧《主角》则是精心打造的家具 。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 , “陕西人艺给予我们一个文学剧院的形象 , 在文学中汲取选题 , 来建立剧目 , 扎根、植根于这片沃土 , 演老百姓的事 , 演人民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