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考古2021︱旧石器考古:高原石斧证新识,地书遗存丰序列( 四 )


遗址的埋藏过程揭示了形成过程 , 也是人类生存的背景 。 按照地貌和沉积类型 , 解读不同沉积单元的遗址埋藏特征 , 可以为遗址成因和形成过程判断提供重要指标 。 沉积物特征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复原遗址的形成过程 , 以及不同阶段的埋藏环境 , 为解读遗址性质和人类生存背景提供重要资料 。 通过埋藏环境和狩猎采集人群的研究基础 , 结合石制品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测遗址的性质 。 泥河湾板井子遗址通过埋藏学研究判断不同层位埋藏属性不同 , 既有原地埋藏也有水流搬运导致的异地埋藏 。 拼合研究除了复原石制品的技术特征、打制过程之外 , 同样也能够推测遗址的埋藏性质 , 怀来盆地的西沟湾1号地点由此推测为原地埋藏 。
回顾经典梳理学术史 , 是推动研究方法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 除了人类化石的重大发现 , 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中国旧石器研究奠定了极高的起点 , 推动了学科的重大发展 , 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 类型学是考古研究的基础手段 , 将石制品按照不同标准分类是解读考古材料的重要途经 , 但由此探讨人类的行为乃至人群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技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角度 ,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类型学的不足 , 成为分类的一种依据 。
学科交叉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考古学作为“通过地下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生存与文化发展的一门学科” , 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天然性和必然性 。 然而在不同学科的介入中 , 取得交叉共赢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 需要有识学者的互相尊重和紧密合作 。 聚焦南方地区 , 从最早人类与文化的出现 , 到现代人起源与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课题研究都有重要进展 , 但仍缺乏较为清晰完整的旧石器文化时空框架 , 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 全面复原中国南方早期人类与社会发展史 。
恰逢考古百年 , 2021年第三届考古学大会如约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召开 。 旧石器考古分会场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 围绕旧石器时代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研究的主题 , 讨论分享了近年旧石器考古新发现 , 研究新进展 。 12月 , 我国作为亚洲最重要旧石器考古学术会议的主席国 , 在主办方的努力和精心组织下 , 延期数次的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在郑州召开 , 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 主题为“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亚洲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进展” 。 疫情下的我们在2021年末为世界同行献上了一场学术盛宴 。
(原文注释从略)
【石器|考古2021︱旧石器考古:高原石斧证新识,地书遗存丰序列】海报设计 祝碧晨图片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