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清新不可移动文物点|挂牌保护!传承石坎龙窑制瓷工艺

近日 , 清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到龙颈镇石坎片区的同新古窑和罗地古窑开展文物公示牌挂牌工作 , 标志着清新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点完成文物公示牌挂牌 。
石坎片区制瓷历史悠久 , 有300多年历史 。 “江西名瓷 , 清远土碗”这句行话一度流行于广州陶瓷行 。 1958年 , 清远成立地方国营清远县瓷厂 , 年出口400多万件瓷器 , 皆有“中国清远”标识 , 是广东陶瓷出口十大产地之一 。 如今石坎片区陶瓷业情况如何?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新境界?笔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
擦亮石坎龙窑的“金名片”
“上面是我收集的瓷器标样 ,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到当代的都有 ,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土碗 。 ”龙颈镇石坎陶瓷守护人张艺从展示柜下拿出一个土碗 , 那是一个经典款“鸡公碗” 。 它最显著的特征 , 便是碗身绘有一只红羽黑尾大公鸡 , 其器型碗口大、碗脚略高 。 公鸡是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警钟 , 雄鸡打鸣之时 , 人们便起床为新的一天劳作 。 此外 , 碗身还绘有芭蕉叶与红花 , 寓意吉祥富贵 。 鸡公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是当时南粤特有的文化符号 , 也是清远土碗有代表性的款式 。
|走近清新不可移动文物点|挂牌保护!传承石坎龙窑制瓷工艺
本文图片

张艺和家人正在给陶瓷上釉 。 孙运冰 摄
“石坎制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 ”张艺告诉笔者 。 石坎高岭土纯度高、白度高、质软、含铝量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黏结性、较高的耐火度 , 是生产优质瓷器较佳的原材料 , 这些丰富资源为石坎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早期石坎陶瓷业使用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当地开采 。
随着市场需求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 石坎陶瓷业逐渐由日用瓷向电瓷转型 , 包括生产灭弧罩、大小开关、瓷夹、瓷珠、瓷环、瓷辘、大小瓷通等 。 “我们现在生产的是消毒柜里面发热管使用的陶瓷 , 主要起到绝缘的效果 。 ”张艺拾起一个圆柱形体的小瓷器说 。 石坎至今留存的瓷厂大都仍以生产电瓷、水族配件为主 。
“现在生产的电瓷属于低值易耗品 , 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 , 且没有地方自主品牌 。 目前 , 个性化日用瓷和艺术陶瓷的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 。 ”张艺告诉笔者 。 起初 ,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 柴窑被成品率更高的气窑和电窑所取代;如今 , 柴烧技艺在新一代手艺人的传承与复兴中重焕生机 。 在她看来 , 在追求个性与返璞归真的今日 , 柴烧陶瓷将会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 。 “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 , 我们将会采用更年轻化的方式 , 让群众感受到陶瓷文化传承是‘好玩的’‘很潮的’ , 努力擦亮石坎 , 乃至清远陶瓷业的金名片 。 ”她说 。
守护好石坎的“文化家底”
晨光熹微 , 阳光洒在庭院的小池边泛起金色的波纹 , 工作室的小院里瓜果飘香 。 桌子上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瓷器 , 在灯光的照耀下呈现层次分明的光影 。
“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器物的年份 , 可以从气泡、花纹、材质等入手 。 ”张艺仔细端详着一件瓷器说 。 她虽是石坎人 , 但前期一直在上海从事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
在上海的事业蒸蒸日上 , 她也没忘记在老家的石坎龙窑 。
回忆起石坎 , 张艺脑海里是崎岖的山路与记忆逐渐模糊的清远瓷厂 。 “我就是在清远瓷厂长大的 。 ”张艺说 , 她的母亲曾是清远瓷厂的一名工人 , 她一岁时就在瓷厂托儿所保育 。
张艺与石坎龙窑的故事 , 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 张艺跟随老师前往浙江龙泉参观学习 。 崎岖的地理环境 , 传统古拙的柴烧陶瓷 , 这晓谕全国的龙泉青瓷不和家乡石坎龙窑一样吗?一路上看着人家的产业升级 , 再想想石坎龙窑的式微 , 她决心重回石坎 ,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石坎龙窑及陶瓷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尽一分微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