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

又到了“凯奖绘本评论”专栏时间了!这个专栏由儿童文学、性别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王帅乃执笔 , 逐一梳理和点评已有中文版的凯迪克金奖绘本 , 看看一本图画书除了功能性 , 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 , 以及80多年来凯奖经历的变化 。
从1939年的凯迪克金奖绘本开始 , 新京报小童书已经推出了10期评论 。 第11期我们将翻开1952年的金奖绘本《小机灵和小迷瞪》(Finders Keepers) 。 该书的中文版已由童书品牌蒲公英童书馆引进 。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
本文图片

左图为英文版封面 , 右图为中文版封面 。
这个故事由威廉·利普金德创作 , 尼古拉斯·莫尔德维诺夫绘制插图 。 讲述的是两只小黄狗小机灵和小迷瞪在院子里找到了一根骨头 , 可是他们不知道骨头到底该归谁 。 于是他们问了农夫、山羊、小剃头匠 , 都没有得到答案 , 直到一只大狗到来 , 抢走了骨头 , 他们决定打退敌人 , 问题才得到解决 , 原来他们俩分享这根骨头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
这本书要传达的教化之意相当明确 , 但即便如此 , 也需要讲究逻辑法则才能让道理深入人心 。 今天这篇评论就来剖析下这个故事及类似故事背后的“套路” 。
撰文 |王帅乃
读完《小机灵和小迷瞪》我已知道 , 这一刻终于降临——我们来到了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前 。 一个适合低幼孩子的动物故事 , 传达的教化之意相当明确 , 一个让评论者第一反应是“没有更多话可说、无用武之地”的故事 。
我对猜测某部绘本获得金奖的原因兴趣并不大 , 评论者的“责任”在于为读者展示更丰富的文学创作的秘密——如果文学创作者是魔术师 , 那么我们就是魔术揭秘师(魔术师大多数时候挺烦我们这些人 , 但观众总是很有兴致);如果文学作品是一颗琢磨完成的宝石晶体 , 那么我们就是从某些角度为它画素描的人 , 有些人解析出的结构丰富一些 , 有些人则擅长找出特别的角度去观察描述它 , 手艺差或者虚应故事的 , 就透析不出火彩闪耀的节点 , 看罢没有一份怦然心动的意味 。 宝石本身的切割面少时 , 如何将其画得令人心动自然也是对素描者的考验 。
一颗简单却长相规矩的晶体 , 最适合用来剖析规矩本身 。 最简单而规矩的文学文本最适合拿来说说文学最基本的构成法则 。
重复”与稳定的秩序:两只小狗“一直在一起”
一部作品的“核心点”我们总称为“主题” , 而寻找它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观察那些“重复”的元素 。 我在《白雪晶晶》一期里写过 , 好的作品就像一个运行畅通的有机体 , 它们内部遵循一定的秩序(点击阅读:它排除了一切多余的颜色 , 却画出了读者心头的“颤动”时刻) 。 即使是像罗伯·格里耶那样的后现代主义作家 , 把世界当一个个文本而非本质体来看待 , 写着大众读者看得一头雾水的迷宫式作品 , 它们仍然是“有秩序地迷乱” , 并非毫无章法 。 而一部传统作品自然更是如此 。
传统作品在语言及章法上更显清晰的缘故与它们的世界观是吻合的 , 它们需要凭借更明晰、稳定的结构去给阅读者传递对“世界是有序的”这一信念及其所对应的背后道德秩序的信心 。 所以不论是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 读者总能感觉自己是身处一个稳定的结构中缓步行走 , 似乎被某种庞大甚至温暖的东西稳稳地包护着 , 有一种在子宫里徜徉观景的安心和熟悉感 。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