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妙品 | 大师临帖:让你看看 , 米芾的影子
清代张照行书《临米芾苕溪诗帖卷》 , 纸本44.6×404.1c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释文】
松竹留因夏 , 溪山去为秋 。
久赓白雪咏 , 更度采菱讴 。
缕玉鲈堆案 , 团金橘满洲 。
水宫无限景 , 载与谢公游 。
半岁依修竹 , 三时看好花 。
懒倾惠泉酒 , 点尽壑源茶 。
主席多同好 , 群峯伴不哗 。
朝来还蠹简 , 便起故巢嗟 。
仕倦成流落 , 游频惯转蓬 。
热来随意住 , 凉至逐缘东 。
入境亲疎集 , 他乡彼此同 。
暖衣兼食饱 , 但觉愧粱鸿 。
旅食缘交驻 , 浮家为兴来 。
句留荆水话 , 襟向卞峯开 。
过剡如寻戴 , 游梁定赋枚 。
渔歌堪画处 , 又有鲁公陪 。
密友从春拆 , 红薇过夏荣 。
团枝殊自得 , 顾我若含情 。
漫有兰随色 , 宁无石对声 。
却怜皎皎月 , 依旧满船行 。
款署
米芾诗帖 。
臣张照敬临 。
张照(1691-1745) , 字得天 , 号泾南 , 天瓶居士 , 上海松江人 。 乾隆时大书法家 , 常为乾隆皇帝代笔 , 擅长行楷书 , 是“馆阁体”能手 。 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 , 官至刑部尚书 , 卒年五十五 , 谥文敏 。 性地高明 , 深通释典 , 诗多禅语 。
张照书法赵孟頫、董其昌 , 继乃出入颜真卿、米芾;天骨开张 , 气魄浑厚 , 布白疏朗闲逸 , 结体峭劲险绝 , 而且醇厚敦朴的笔致 , 也令人扼腕叹服 。
张照书法虽然早年学董其昌 , 同时得母舅王鸿绪亲授;后又学米芾 , 并受赵孟頫较大影响 。 但不一意守师法 , 而是努力创新 , 特别是率真之作 , 更显得变化多端 , 精彩动人 。
张照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九岁时中进士 , 康熙五十四年(1715)二十五岁时入直南书房 , 其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身边三十年 , 大部分时间在京为官 。 张照以书法知名 , 特别是在雍正、乾隆朝 , 逐渐成为朝体书风的代表 。 在著录及传世的张照书作中临帖之作占有很大的比例 , 其临帖的历程、对象、观念及方法等颇值得关注 , 从其临帖之路可窥见康乾时期帖学书家学习书法的状况、临帖观念、方法以及对待临作的态度 。
张照所临摹过的书家情况大致梳理如下:
唐以前: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 。
唐: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孙过庭、锺绍京、李邕、顾恺之、张少悌、张旭、怀素、徐浩、颜真卿、柳公权、柳公绰 。
五代两宋: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陆游 。
元:赵孟頫、张雨、俞和 。
明:文徵明、董其昌 。
清:王鸿绪 。
张照临摹以楷、行为主 , 草书略有涉及 , 篆隶则基本没有涉足 。 张照不怎么临写篆隶 , 与康乾时期其他一些名家如王澍、汪由敦等人有所不同 , 他们对篆书的涉及比张照要多些 , 如王澍、汪由敦都曾临过《石鼓文》 , 王澍的篆书更是名重一时 。
张照较少临写草书 , 他虽曾受蒋廷锡指点 , 并以草书《千字文》赠蒋廷锡之孙 , 但仍自言不解草书 , 其草书临作有著录者仅《临唐人草书藏经》《临文徵明草书千文》等数种 。
以楷、行二体为核心 , 正是康乾时期帖学书家的通行做派 , 这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一种选择 , 还暗含着政治考量 , 既不热衷追求篆隶 , 显其保守或趋野逸 , 又不多写草书 , 显得放肆而不持重 , 正应和了其时朝廷治统的要求 。
- 李文跃|景德镇陶瓷大师李文跃: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
- 颜真卿|颜真卿早年楷书,大师也曾“稚嫩”过!
- 心经|历代书法大师《心经》书法合集,祈福平安!
- |想要购买一块好的和田玉,不要听一听大师的,也不要先看价格
- |锦上生花丨云锦大师周双喜,他用一双手织出中国顶级奢侈品
- 曾翔|曾翔和徐静蕾都写过《兰亭序》,对比明显。徐静蕾为何不是大师?
- 启功|启功、欧阳中石,中国书法大师里的“经济适用男”
- |小超梦成倒霉蛋,刚上大师就-2分,原因是遇到雯神和职业选手吵架
- 玉雕|佰匞推荐 红皮白肉独籽料挂件 俏色巧雕 连年有余 玉雕大师黄杨洪施造
- |三位国学大师这样评价书法家,启功对沈鹏的评论说得太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