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吴为山作品《问道——孔子问道老子》在“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中展出 。 (中新社资料图片 杜洋摄)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 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 。 但是 , 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 , 却成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 。 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就曾感慨:“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 儒学亦绌老子 。 ”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 , 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 ,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 , 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势 。 其实 , “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 , 具体方法不同 , 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 表面上相反 , 深层中相济 , 从而构成内涵上的辩证性关联 。
本文图片
▲老子 。
老子之“道” , 是万物生成的本原 , 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 道 , 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 , 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 。 老子不仅在语源上以人类所行之路作为“道”的形象指称 , 而且在规律上也以“道生之”“德畜之”作为万物的生成本原与生长条件 。 可以说 , 抽象于“道” , 形之于“德”是老子学说的基本理路 , 由此而使老子之道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 。
道 , 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 。 上善 , 就是至善的道德 。 道与德原是两个不同概念 , 道是哲学概念 , 德是社会学概念 。 但是老子却把德作为道的自然延伸 , 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道德” 。 在老子看来 , 道德的核心是“善” 。 万物中 , 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八章)水灌溉万物却不与物争利 , 身居低凹之处而泰然处之 。 其善如天高 , 其居如地卑 , 故近乎道 。 若人性如水 , 则为“上善” 。 衡量人的“上善”有六条标准:“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老子》第八章)上善如水 , 居则处人之下 , 思则深厚渊博 , 处世利于万物 , 言语因时而至 , 治政为而无为 , 办事无私周到 , 行为选择时机 。 简言之 , 必须如水那样 , 谦退、深弘、博爱 , 适时而动 , 适性而为 , 无私无偏 , 这就是上善的价值原则 。 上善也就是“玄德”——最高的道德境界 。
道 , 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 。 无为不是不为 , 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 。 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 。 《老子》第六四章集中阐释了这一问题 , 认为未雨绸缪是治国治身的先机 。 治国治身必须保持其稳定 , 谋划于未萌 , 化解于脆弱 , 分化于微小 , 将一切可能的危机消灭于萌芽中 。 凡事预则立 , 不预则废 。 具体地说又有四点:第一 ,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必须从小成大 , 从卑立高 , 从近至远 。 “必作于易”“必作于细” , 是治国治身的整体行为准则 。 第二 , 治天下者 , “为者败之 , 执者失之 。 是以圣人无为 , 故无败;无执 , 故无失” 。 无为 , 是不横加干涉;无执 , 即不偏执一端 。 圣人治国 , 如水之无为则“无败” , 如水之不执则“无失” 。 为而无为 , 平正公允 , 是治国的行为准则 。 第三 , “民之从事 , 常于几成而败之 。 慎终如始 , 则无败事” 。 一个人做事 , 常常接近成功时却失败了 , 原因是不能“慎终如始” 。 任重道远 , 孜孜以求 , 是治身的行为准则 。 第四 , “是以圣人欲不欲 , 不贵难得之货 。 学不学 , 复众人之所过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圣人有所求而不贪婪 , 轻物重道;有所学而无机心 , 律己恕人;有所为而不妄为 , 顺乎自然 。 这是圣人治身的境界 。 概括说 , 治国必须政通简要 , 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 , 修养生息 , 切忌偏颇粗暴 。 治身必须善始善终 , 追求圣人境界;以学养性 , 行循自然 , 切忌玩物丧志 。
- |湖北出土原始版《老子》竹简,没想到震惊了考古界和文学界
- |如果鸿钧没出面,四圣会杀了通天教主吗?看鸿钧对老子说过什么
- 求职|如何看待性别对立?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日本女权主义史
- |东西问|汉学家黑山: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与老子的“相遇”是巧合吗?
- |大唐兴道,唐诗咏道,老子唐代受封为玄元皇帝
- |清代 和田玉籽料老子出关牌
- |除了老子,还有谁会把易经秘密传给孔子?难道还有第二人?
- 生活|《雪漠诗说老子》:用老子智慧过诗意生活
- 雪漠|雪漠携新书《诗说老子》开讲:碎片化时代怎样拯救阅读力?
- 伦是非|《新编老子说百病》(2) 山林子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