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 , 风吹稻花香两岸 ,
我家就在岸上住 ,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乔羽生前最著名的一首作品 , 至今仍深深打动着每个人 。 记得乔羽早年曾说过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 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 , 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 , 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 , 在幼小心灵中也是一条大河 。 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 , 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 。 无论将来你到哪里 , 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 一切如在眼前 。 ”
|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本文图片

乔羽(图据@央视新闻)
苦苦寻找一种角度:
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 , 创作于1956年夏 , 这一年乔羽29岁 。
乔羽曾回忆:当时他正赴赣东南、闽西一带体验生活、搜集素材 , 准备写一部以当地少年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 , 即后来家喻户晓的《红孩子》 。 导演沙蒙却接二连三地发电报 , 约他为正在拍摄的影片《上甘岭》创作歌词 , 并希望乔羽能回长影写 。 乔羽问沙蒙 , “你认为这首歌应该写成什么样?”沙蒙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我只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 , 这首歌还有人唱 。 ”
【|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乔羽看过《上甘岭》的本子后 , 躲在长影小白楼里翻来覆去看了整整一天样片 。 他在苦苦寻找一种角度 , 战争之后的和平 , 硝烟弥漫后的“江山如画”……他想到过《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佳作 , 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创作走向 。
为什么最终走了抒情路线?乔老曾回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 影片是描写战斗的 , 如果歌曲再这样写 , 虽然符合影片情节 , 但总觉得有点‘靠’ , 就像舞台演出 , 红色背景、演员着红装一样 , 颜色太靠没有反差 , 效果不太好 。 我琢磨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 , 表现在面对强敌和严酷的战争时 , 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 , 胸襟广阔 。 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 , 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 , 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 ”
|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本文图片

乔羽编剧的《红孩子》海报
最先蹦出“一条大河波浪宽”
有了第一句等于有了全篇
在写歌词这段时间里 , 乔羽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创作《红孩子》电影剧本时 , 经轮渡过长江 , 第一次看到长江非常惊讶 , “这时有三种感觉我以前从未感受过: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 , 往南逐渐变绿 , 长江两岸一片葱绿 。 我自小读过不知多少‘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江南的诗文 , 但从未想到会有这么好;第二是听觉:那时我才20多岁 , 对一切都感到新鲜 。 我发现长江两岸天籁也很不一样;第三是味觉:北方是北方的味儿 , 南方是南方的味儿 , 当时空气里的那种感觉太强烈 。 于是我就想:如果这种感受写出来 , 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 。 ”
最先蹦出来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 乔羽写歌最大特点就是有了第一句 , 就等于有了全篇 。 半个多月的煎熬后终于有了结果 , 《我的祖国》的完整歌词终于诞生 。
因为这首歌离上甘岭太远 , 最终能否通过 , 乔羽并没有十足把握 。 没想到沙蒙导演拿着稿子足足看了半个小时 , 一声不吭 , 最后一拍大腿:“行 , 就它了!”但第二天沙蒙拿着稿子又来问:“你这条大河是指的长江吧?”乔羽回答:“是 。 ”沙蒙说:“那么既然是长江 , 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更有气势吗?”乔羽回答说: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 , 失去亲切感 。 而且 , 不管你是哪里的人 , 家门口总有一条河 , 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