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艺评丨锄禾月下诉乡愁——观花鼓戏《山那边人家》

文丨刘月娥 摄影丨孙波辉
周立波的短篇小说集《山那面人家》延续了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题 , 且更注重从益阳清溪村的民俗图景中挖掘深刻的人文内涵 , 演绎出一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画卷 。
花鼓戏|艺评丨锄禾月下诉乡愁——观花鼓戏《山那边人家》
本文图片

【花鼓戏|艺评丨锄禾月下诉乡愁——观花鼓戏《山那边人家》】青山绿水孕育的乡愁
由导演何艺光及编剧盛和煜、曾少祥等主创团队倾力打造的大型花鼓戏《山那边人家》 , 改编自周立波的短篇小说集《山那面人家》 。 戏曲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作背景 , 截取小说中典型的民俗图景 , 用戏剧逻辑和表现方式 , 通过对周立波眼中的“山那边人家”的立体呈现 , 将具有代表性的农民日常生活片段搬上舞台 , 将乡愁、乡韵、乡音、乡情以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
花鼓戏|艺评丨锄禾月下诉乡愁——观花鼓戏《山那边人家》
本文图片

编剧盛和煜、曾少祥严格遵循原著精神 , 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进行精雕细琢 , 将小说本来的文学价值与精神气质表达出来 。 戏曲的特色之处 , 在于用方言俚语将民俗图景进行艺术性的挖掘和解读 , 呈现出这片清溪农民的生活形态和民俗文化风情 , 展现了故乡益阳特有的原生态之美 。 由青山绿水孕育出的人性美、人情美 , 也构成了《山那边人家》中最柔软、最深沉的乡愁写意篇 。 正如编剧盛和煜所说 , 乡愁是“三岁伢子穿红鞋”的儿歌 , 是禾场上的家长里短 , 更是何家翁妈送给周立波的黄澄澄大柚子 。
潺潺溪水般的生活画面
戏曲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 , 而是以周立波深入生活的见闻为线索 , 艺术地呈现农村生活的日常习俗 , 意蕴深厚、古朴自然 , 有如山中的潺潺溪水趣意盎然 。 戏曲分为“婚礼”“泡种”“禾场上”“扫盲志异”“腊月”五幕 , 每一幕都是一帧诗意盎然的画 , 整个舞台画面以写意与写实相结合 , 虚实相生地传递出戏曲的深刻内涵 。 蛙鸟虫鸣中的劳作与唠嗑 , 星月普照下的夏夜漫谈 , 传递着悠远的乡韵、乡音 , 意境深邃悠远 。
五幕戏的舞台叙事自然流畅、浑然天成 。 “婚礼”一幕 , 呈现益阳农村新婚习俗礼节 , 婚礼上乡邻之间的人情往来 , 热闹喧哗 。 姑娘们躲在新房门外“听壁脚” , 因为“听壁脚是姑娘们悠久的特权” , 让姑娘“了解什么叫甜蜜人生” 。 所谓“花好月圆在洞房” , 这种自由时尚的民俗 , 似乎看到了幸福婚姻的希望之火 , 寄托和潜藏着作家对于自由婚姻的赞美 , 也是戏曲最具人文内涵的民俗图景 。
花鼓戏|艺评丨锄禾月下诉乡愁——观花鼓戏《山那边人家》
本文图片

“泡种”一幕 , 侧面反映农民科学种田的思想 。 邓满嗲责怪儿子伏生“穷人不听富人哄/桐树开花才下种” , 伏生认为“早一日/早一春 , 作田也要讲主动” 。 两代人在如何种田的观念上出现分歧 , 也从侧面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 。 周立波赞美邓满嗲“看你去耕田/好像弹钢琴/犁得又深/耙得又平......大自然的艺术家/就是老农民” , 直把满嗲乐得立马去犁田 。
“禾场上”讲述劳动后的乡邻们坐在月光下家长里短 , 关于自由婚嫁的讨论、母猪配种的“闹曲” , 对年终腊月的憧憬等 。 还穿插了周立波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 , 巧妙将新旧社会进行对比 , 从而肯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无比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