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 , 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正式上线 。 对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 , 这是一个大事件 。 这个项目由抖音、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发起 , 或许称得上是目前为止最权威的唐诗视频化节目 。
本文图片
【|专家学者“领读”,《唐诗三百首》短视频化值得期待】1
人们有理由对这个系列视频节目产生期待:中华书局是最权威的古代文化典籍出版机构 , 以严谨著称 ,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文学专业 , 是优势学科 , 叶嘉莹先生从加拿大归国后长期在南开任教 , 也让南开大学文学院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古诗词研究和推广中心 。
参加视频录制的还有北师大教授康震 , 作家纪连海、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北师大教授马东瑶 , 以及沈立岩、张静、李广欣等多位南开教授学者 。 据说 , 每一条视频发布前 , 中华书局的资深编辑还会再进行一道审核 , 将对纸质书的严谨延续到新的传播媒介上 。 除了系列短视频外 , 项目还在抖音站内组织了多次挑战活动 , 参与分享唐诗既有蒋勋、于丹这样的文化学者 , 也有最近爆红的新东方直播间老师董宇辉 。 如果说中华书局和南开文学院代表了项目学术水准的话 , 这些“文化名流”代表的则是这个项目的传播性 。
本文图片
2
98岁的叶嘉莹先生不仅参与了部分诗篇的讲解 , 还分享了自己读《唐诗三百首》的经历 。 她说 , 自己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 , “没有老师教 , 只是因为喜欢 , 总是翻来翻去地读诵” 。 虽然当时对诗中描绘的景象、情感还不能完全懂 , 但长大后随着经历增加 , 顿然觉悟 。 因此她特别鼓励大家学习唐诗 , 即便初学时可能不解其中深意 , 接触古典文化也能让人受用终身 。
叶先生的话 , 道出了以前人们学习古诗词的艰难 。 《唐诗三百首》是很多中国人诗词启蒙的开端 。 在学会认识汉字之前 , 很多人就开始背诵唐诗了 。 我印象中自己背诵的第一首是《咏鹅》 , 很久以后 , 我才知道这首诗是大诗人骆宾王的作品 , 开始以为是一首儿歌 。
当时父母给的是一本看图识字类的书 , 我对书上的字没有兴趣 , 但是却跟随做语文教师的伯父 , “死记硬背”了很多 。 对一个小孩子来说 , 在阅读“知识”和“解释”之前 , 就可以通过口头诵读和看图 , 来感受唐诗的魅力 。 仅仅通过“声音” , 唐诗中的意境和形象 , 就能穿越千年时光 , 在一个儿童心中唤起对美的向往 。
视频时代为儿童接触唐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大部分唐诗篇幅都不长 , 一段短视频就可以“朗诵”完毕 , 再配以音乐和画面 , 能够给人提供一种综合的审美感受 , 它可能更接近古人创作时的氛围 。
视频时代配合电视普及以来 , 一直有很多人想做经典文学作品的视频化 , 央视的《百家讲堂》就是很好的尝试 。 不管是纪连海还是康震 , 最初都是在《百家讲堂》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 如今他们讲唐诗的视频又在抖音受到欢迎 , 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像《唐诗三百首》这样的经典作品 , 一旦和视频结合 , 可能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
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 , 就是能够不断“返回经典” , 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 最近20年 , 中国开始出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 “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大受欢迎 , 年轻人在聚会的时候 , 开始喜欢穿汉服、唐装 , 也有人像古人一样“斗诗” 。 在我周围 , 写旧体诗的人也多起来了 , 人们开始重视韵脚和对仗、用典 , 把今天的生活和先人的情感对接起来 。
- |第五届“泉荷奖”济南市优秀青年演员比赛决赛落幕
- |《唐诗三百首》X纪连海:历史老师“跨次元”打开诗中世界
- 云极|夏至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昼”
- |金缕玉衣、玉龙,“大汉楚王”呈现汉代丧葬用玉
- 翡翠|世上安得两全法?精工巧镶小精品“福上有福”!
- |“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诞辰百年之际 其子女捐赠《刘胡兰传》手稿
- |“重庆垫江”冯家春诗词精选
- |苏东坡与泸州曾有渊源?四川泸州文旅推出“在泸州·品苏轼”短视频解惑
- |为什么“五笔”这么好,最终还是败给了拼音,变得越来越小众?
- |三星堆出土“怪”青铜器,经过修复,发现它背负着“夏商”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