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中国戏 抒家国情(侨界关注)( 二 )


从那以后 , 程杰开始学京剧 , 并且越来越有兴趣 。 “2015年 , 我们商量着成立了国剧社 , 现在有十几个人 。 大家经常活动、演出 , 很充实 。 ”
同在澳大利亚的秦竹 , 则是从小就喜欢越剧 。 “我是南京人 。 南京的越剧氛围很浓厚 。 我母亲就是越剧爱好者 。 我从8岁开始学唱越剧 , 一直都很喜欢 。 出国之前 , 我在网上查到了澳大利亚悉尼越剧团这个组织 。 2006年 , 我移民澳大利亚 , 加入了越剧团 。 ”秦竹说 , “疫情前 , 我们越剧团每年都会举办两次面向社区的折子戏专场 , 时间分别是4月和10月 。 除此之外 , 我们还会受邀参加其他的演出 。 一年下来 , 演出任务不少 。 ”
“这是乡音 , 很多观众听完会很激动 。 有时候 , 我们演出结束 , 观众会对我们说:谢谢你们 , 我们知道你们付出了很多 , 才让我们在海外还能听到越剧 , 真的太感谢了 。 这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感动 。 ”秦竹说 。
远在巴西圣保罗的吴蓉英 , 对传统戏剧的情结源于在文工团和越剧团的经历 。 当年 , 她是团里的全能型人才 。 “当时的业务团长很看重我 , 所以重点培养 。 我唱过样板戏 , 也学过越剧 。 1988年我来到了巴西 , 1995年到了圣保罗 。 虽然离开了艺术圈 , 不过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并没有中断 , 所以我加入了圣保罗华星艺术团 。 大家都对我唱的《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印象深刻 , 所以很多人喜欢叫我‘阿庆嫂’ 。 ”吴蓉英说 , “我很感激当年的经历 , 让我有基础也有能力与巴西的观众分享京剧和越剧 。 ”
因为热爱 , 所以不放弃
在海外进行传统戏剧表演不是件容易事 。
“在国内 , 唱好自己的那部分戏就可以了 。 在国外不行 , 没有专业老师 , 只能看视频自己学;没有专业化妆师 , 必须自己亲自动手;找不到合适的服装 , 必须回国定制 。 ”秦竹笑言 , “不过 , 哪种爱好不需要花精力花钱?因为热爱 , 所以不会放弃 。 ”
“在海外做票友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真的热爱 , 第二要有时间 , 第三还得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 因为行头都得自己置办 。 ”程杰说 , “但是 , 真的很开心 。 在这里 , 因为京剧 , 我结交了很多朋友 。 我还能发挥自己美术设计专业的技能 , 设计绘制演出背景板等 。 ”
“有时候 , 忍不住会感慨 , 在国内做演员多舒服呀 。 在这里组织演出活动 , 缺人才缺资金 。 有些好苗子刚刚培养得有些眉目了 , 结果因为工作或者家庭变迁离开了 。 不过 , 难是难 , 我从来没想过放弃 。 ”陈小芳说 。
各种各样的中外交流活动 , 也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底气和勇气 。
“2017年 , 我和天津青年京剧团合作 , 在天津中华剧院与在中国京剧舞台上享有盛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李宏图、张克领衔主演了张派名剧《状元媒》 。 我这么一个美国的票友和各位名家同台表演全本《状元媒》 , 真的很激动 。 通过排演这个戏 , 我学到了很多 。 回到美国后 , 我觉得自己的表演更像个样子了 。 ”虞晓梅说 , 海外票友的交流也很多 , “世界各地都有国剧社 。 疫情期间 , 我们已经举行了几次线上交流 。 兔年春节还会有交流活动 。 ”
“在海外唱黄梅戏 , 我们都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 我教的小朋友会在美国学校给自己的美国同学表演黄梅戏 。 有一次 , 一个学员表演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 表演之前 , 她问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剧种 。 结果 , 很多同学只知道京剧 , 完全没听说过黄梅戏 。 这次小小的演出 , 就此打开了她的同学认识黄梅戏的一扇窗 。 ”陈小芳很忙 , “6月25日 , 我们要向新泽西历史文化委员会的一个学徒基金用英文介绍黄梅戏 。 这是一个免费对外开放的线上讲座 , 题目是‘领略中国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梁祝十八相送选段’ 。 我希望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一下黄梅戏发展史和艺术表现形式 , 如音乐、服饰、化妆以及梁祝故事等 。 之后 , 我就要和艺术团成员一起开始准备今年12月的专场演出了 。 ”(本报采访人员 张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