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学方法上 , 顾炎武主张“博学于文” 。 顾炎武为学 , 不仅征之以书 , 还征之以友 , 征之以实 。 居于穷僻之域 , 他感叹“独学无友 , 则孤陋而难成” , 如果足不出户 , 又不读书 , 就像一个人整天面对着一堵墙一样 , 毫无收获 , 即使品德再高尚 , 对天下也是不会有任何贡献的 。 顾炎武提倡的“博学于文”并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 , 还要向各方面的人才学习 。 他在游历过程中 , 每经过一个地方 , 都要向常年生活在当地的人了解风土民情 , 一旦发现和自己掌握的情况不一致 , 马上查阅书籍进行对照 , 所以顾炎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备 , 既有高文典册的基础 , 又有田野采风的实地考察 , 达到了“博学”的层面 。
在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上 , 顾炎武主张“行己有耻”的道德原则 , 坚决反对模仿、剽窃 。 很多领域和问题虽然古人已经多方涉猎 , 但是顾炎武认为一定还有古人没有研究透彻的地方 , 可以寻找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角度 , 这些都是后人可以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 古音学从南宋肇始 , 历经元明 , 至清而达到传统音韵学的高峰 。 但事实上 , 研究先秦两汉的语音 , 宋代吴棫所用材料上至先秦、下至隋唐 , 芜杂不清 。 材料问题直接影响了结论的真实性 , 始终不能令人信服 。 顾炎武发现了这些问题 , 他从新的视角出发 , 直接将研究材料限制在先秦时期 , 通过深入研究考证 , 提出了新的论断 , 从根本上改变了南北朝以来学者对音韵问题的看法 , 被誉为清代古音学奠基人 。
注重致用 , 知行合一
《清史稿》评价顾炎武说:“炎武之学 , 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 ”顾炎武认为儒家经典本身就是注重实用的 , 像《易经》使人“无大过”、《诗经》使人“思无邪” , 而《尚书》是记“三圣”之事等 。 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 ,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顾炎武始终信奉这个原则 , 为了学术研究最终能有用于天下、苍生 , 做到知行合一 , 顾炎武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人生壮游 。 在江南苏州一带武装抗清失败后 , 顾炎武的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 ,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 , 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 , 累致千金 。 遍历关塞 , 四谒孝陵 , 六谒思陵 , 始卜居陕之华阴” 。 “生无一锥土 , 常有四海心”的顾炎武 , 怀着“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爱国情怀 , 带着“纪政事 , 察民隐”的务实目的 , 壮游四方、砥砺研学 , 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开创了清代的朴学之风 , 创新了学术理念 ,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 (完)(_原题为:守正创新知行合一——顾炎武的治学之道)(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高玉敏 , 纪芬叶
责任编辑:陶思远
- |苏东坡,匪夷所思的养生之道
- |治学严谨,作品屡次入展获奖,画家李康平国画作品欣赏
- 肖大平|“当代美术人物”为破而破,为立而立,非画之道
- |一块小小的玉石,蕴含着哪些养生之道?
- 梁山好汉|打祝家庄的前因,却是宋公明的生存之道
- 孟子·离娄上|《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魏衍华
- 陆游|古诗词中的养生之道
- 退休|求职之道:这三类铁饭碗岗位越老越吃香,退休后能拿稳定的收入
- 心学|心学即实学,浙东文化自宾之道
- 丛芳瑶,总书记,丛芳瑶|读书之美丨开卷有益 跟总书记学习“读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