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顾炎武治学之道因何被称颂数百年?

明清之际 , 主张“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 一生以天下为己任 , 誓不仕清 。 当清朝的统治局势已经稳定后 , 他毅然选择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通过治学来寻求“明道救世”之路 。 这也使得他的治学之道呈现出以经世致用为要、以考据实证为主的鲜明风格 , 开清代朴学风气 。 清代学者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 , 上下千载 , 详考其得失之故 , 而断之于心 , 笔之于书 , 朝章国典 , 民风土俗 , 元元本本 , 无不洞悉 , 其术足以匡时 , 其言足以救世 , 是谓通儒之学 。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他说:“论清学开山之祖 , 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 。 ”
反对空谈 , 回归经典
清代的学术兴盛建立在反对宋明理学的基础之上 。 顾炎武对魏晋的清谈及宋明以来理学、心学的空谈都持反对态度 , 他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 , 本于清谈之流祸 , 人人知之 。 孰知今日之清谈 , 有甚于前代者 。 昔之清谈谈老、庄 , 今之清谈谈孔、孟 , 未得其精 , 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 , 而先辞其末 。 ”认为清谈背离了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 , 仅仅是治学的细枝末节 , 必须回归到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根本上来 , 回到读书治学的正路上来 。 为此 , 他提出“舍经学无理学”“鄙俗学而求六经” , 主张立足文字音韵的考据来解释古经 , 避免臆断解经 。 《清史稿》说顾炎武 , 从少年到老年都手不释卷 , 到各地游历时 , 用二马二骡载书 , 甚至在马鞍上默默背诵儒家经典的注疏 。 他这种读书治学回归儒家原典的做法 , 深刻影响了乾嘉学者的治经方法 。 清代考据学兴盛 , 固然有文字狱的因素影响、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而发生转折的促动 , 也与顾炎武的大力推动有重要关系 。
顾炎武|顾炎武治学之道因何被称颂数百年?
本文图片

博学致新 , 开创朴学
顾炎武从理念、方法、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学观点 , 开创了清代朴学 。
【顾炎武|顾炎武治学之道因何被称颂数百年?】在治学观念上 , 顾炎武明确反对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著书立说和治学 , 认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 , 皆学之事也”“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 , 制之为度数 , 发之为音容 , 莫非文也” 。 他认为世间一切 , 从个人的为人处世到天下国家各种制度 , 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 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 。 做学问就是要“明道救世” , 要把读书治学和家国天下紧密联系起来 , 抛弃名利思想 。 只有“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之类的文章 , 才是对天下、对将来有益的文章 , 才能在天地间广为流传 。 而达到这个标准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点益处 , 对天下都是有利的 。
在学术范式上 , 顾炎武的经学研究不仅仅是就经书而研究经书 , 还广泛涉猎了史学、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等方面 , 使当时的学术研究领域大为拓展 , 开清代学术风气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罗列了清代学术的13个门类:经书的笺释、史料搜补与鉴别、辨伪书、辑佚书、校勘、文字训诂、音韵、算学、地理、金石、方志编纂、类书编纂、丛书校刻 。 顾炎武都多有涉猎 。 他在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 , 一方面广泛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文集文献资料 , 另一方面对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 , 此书除详细记载舆地沿革外 , 收集的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也相当丰富 , 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 顾炎武学术视野开阔 , 对同一个问题能够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 , 使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 。 清代儒学大家戴震、段玉裁、王念孙、俞樾 , 乃至后来清末民初的章太炎、黄侃等 , 都受到了顾炎武治学思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