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共绘,与今人共情,火“出圈”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与天地共绘,与今人共情,火“出圈”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本文图片

《只此青绿》剧照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6日讯现象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正在武汉上演 , 七场演出门票早早全部售罄 , 第100场演出更是四度谢幕 , 引爆了江城观众的朋友圈 。 24日 , 《只此青绿》剧组主创接受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采访 , 为我们复盘了该剧火爆出圈的幕后故事 。
传统文化需和今人共情
|与天地共绘,与今人共情,火“出圈”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本文图片

“青绿”主创接受采访 。 琴台大剧院供图
编剧徐珺蕊介绍 , “青绿”的创作始终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 由唤起年轻人共鸣的立意出发 , 选择了《千里江山图》这个题材 。 “当时确定了这个题材 , 我们都非常激动 , 怎么打通传统文化和当代观众的情感链接 , 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 ”
由此出发 , “青绿”以2017年故宫《千里江山图》特展里一个策展人的形象为灵感 , 创作了“展卷人”的形象:“他就是我们今天翻开画卷的人 , 作为全剧的眼睛 , 带着我们走进了‘青绿’的世界 。 展卷人的形象 , 还有王希孟的传奇感和少年感 , 以及选择‘青绿’意象的美感 , 共同构成这部剧的观演核心和戏剧核心 。 ”
|与天地共绘,与今人共情,火“出圈”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本文图片

《只此青绿》剧照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史书对创作《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这位天赋少年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字 , 故事如何开展?徐珺蕊说:“如果只是给他编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 , 我想大家都看腻了 , 这样的故事和今天的人们的情感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想在一部作品里看到什么?我想更多地是想看到自己 , 看到许许多多努力着且平凡的人 , 像我们父辈、我们祖辈一样 , 生生世世都在从事一件事却没有留下名字的这样的人 。 ”
|与天地共绘,与今人共情,火“出圈”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本文图片

《只此青绿》剧照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在编剧徐珺蕊看来 , “青绿”写的不仅仅是画家王希孟 。 “《千里江山图》代表着宋代文化美学的高峰 , 它不是王希孟一个人的作品 , 而是所有的艺术在北宋发展到了高峰 , 这些手工艺人把代代相传的至宝交到王希孟手里 , 最后由他完成画作 。 ”所以“青绿”着眼在于这些光环之外的人 , “王希孟留下了这幅作品 , 他说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 , 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 , 画作流传千载 , 而希孟的名字消散在风里 。 ‘青绿’写的就是那支画笔背后的一群人 , 那群从风雪里、从历史里走出来的人 。 ”
徐珺蕊认为 , “青绿”是一个集体完成的作品 , 每次演出结束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开始 。 “当大幕落下 , 来自各行各业观众们的反馈 , 都在共同延续着这部作品 。 这种情感的延续 , 才让‘青绿’走到了今天 。 ”
走进传统找到底气
|与天地共绘,与今人共情,火“出圈”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本文图片

“青绿”两位总编导周莉亚(左一)、韩真(左二) 。 琴台大剧院供图
在“青绿”的创作过程中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面邀请了文旅部非遗司的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排练场 , 教授演员制笔、制墨的工艺 , 画画 ,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手艺” 。 走近这些技艺 , 演员们对“青绿”有了更深的理解 , 站在舞台上也有了更多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