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二 )


二.CT的检测方法及结果
笔者长期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工作 , 深受马承源先生将现代科技手段用于青铜器研究的思路影响 。 所以 , 一直探索在佛像艺术研究上 , 试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见证和支撑传统的鉴定研究 。 随着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成立 , X-CT检测室落成 , 我遂与文保中心丁忠明先生合作、由其应用X-CT技术对此三件造像进行铸造工艺特征的检测 , 试图找出其规律和特征 , 以求在科技检测上寻求突破 。
1)检测方法: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 。
X-CT设备是德国YXLON公司生产的型号为Y.CT Modular 。
分析条件:面扫描方式 , 管电压420Kv , 管电流1.5mA , 焦点0.4mm 。
2)检测结果
X-CT检测结果发现 , 三件释迦佛鎏金铜坐像显示出下述二种不同的铸造方法 。 对这二种方法 , 我们暂定名为:
(1)头顶开孔式(陶范法)
(2)全身插针式(失蜡法)
初唐时期的释迦佛鎏金铜坐像(藏品号25639) , 为上述第一种方法——头顶开孔式的陶范法铸造(图4) 。
通过CT检测发现 , 初唐的释迦佛鎏金铜坐像(藏品号25639)从底部一直到头部都是中空形式 , 器壁内部光洁 , 包括头内部都没有残留任何内芯痕迹 。 整个佛像器壁前薄后厚 , 前胸约4mm , 后背约6mm , 上下壁厚保持较为均匀(图5) 。 从浇铸角度考虑 , 器壁较薄时利于补缩 , 不容易产生缺陷 。 也许这种设计正是为了保证佛像正面的完整和光洁 。 佛像头顶发髻中心有圆柱形孔洞 , 作为独立的头顶盖 , 密度比基体稍低 。 头顶盖外表面与基体连接致密 , 严丝合缝 , 难以发现其连接痕迹 。 但X-CT数据显示其内部明显与基体分开 , 且间隙逐渐增大(图6) 。 由此推断 , 该头顶盖是后配捶打连接 , 结合CT灰度值比较 , 可判断头顶盖为接近红铜材质 , 韧性很好 。
佛像的CT数据中没有观察到金属芯撑(垫片) , 也没有其它制作工艺支撑 。 所以 , 佛像的内芯支撑只有底部的敞开式孔洞和头顶上的圆柱孔 。 佛像成形后将内部泥芯清理干净后 , 再将顶部圆柱孔封住 。
|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本文图片

图4 释迦佛鎏金铜坐像X-CT图
|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本文图片

图5 释迦佛鎏金铜坐像X-CT图
|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本文图片

图6 释迦佛鎏金铜坐像X-CT图
盛唐时期释迦佛鎏金铜坐像(藏品号27568) , 属于第二类形式 , 即全身插针的失蜡法铸造 。
盛唐的释迦佛鎏金铜坐像身体内为空腔 , 器壁残留有泥芯 , 颈部以上被封堵不可见 。 经X-CT检测发现 , 佛像头部设泥芯 , 并未去除 , 且与胸腔连通 。 但由于颈部内插有2根金属支钉 , 加上未去除的泥芯将颈部封堵住(图7) 。 CT图像显示佛像头内的泥芯较为细腻 , 而身体内的残留芯有明显的颗粒状 , 表明佛像头部和胸腔使用的内芯材料有所不同(图8) 。
|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本文图片

图7 盛唐时期释迦佛鎏金铜坐像颈部CT图
|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本文图片

图8盛唐时期释迦佛鎏金铜坐像CT图
佛像头部泥芯中同样可见金属支钉的插入 , 佛像体内残留的泥芯中 , 也存在分布在各处的支钉(图9、10) 。 支钉从佛像基体插入泥质内芯 , 呈扁尖状 , 其材质与佛像基体所用材质相似 。 但CT图像显示 , 支钉与佛像基体是分开制作的 。 这种形式的支钉技术在商周以陶范法为主的铸造技术中未曾发现 , 基本判断这是失蜡法铸造工艺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