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王卉
出版社供图
弗兰茨·卡夫卡 , 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 , 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 , 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 在短短41载的生命历程中 , 他给后人留下了《城堡》《诉讼》《变形记》等经典作品 。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其创作的永恒主题 , 这种别开生面的手法 , 令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都追认其为先驱 。
本文图片
2022年 , 是这位布拉格犹太人、保险局公务员以及作家的著作《城堡》诞生100周年 , 广西师范大学上海贝贝特“文学纪念碑丛书”陆续推出广受赞誉的《卡夫卡传》三部曲 。
这套传记作品带领读者踏入卡夫卡的人生 , 破解他的创作之谜 。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翔实、体量最浩繁的一套卡夫卡传记 , 目前已译成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 , 获得了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奖等多种奖项 。
【弗兰茨·卡夫卡|新书架|《卡夫卡传:早年》:卡夫卡何以成为卡夫卡?】该套传记中的《卡夫卡传:早年》已于6月出版 , 作者查阅了许多尚未公布的书信、日记、笔记等手稿资料 , 重现《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婚礼筹备》《观察》等文学试验 , 细数卡夫卡之所以成为卡夫卡的原因:语言才华 , 教育经历 , 性心理、新技术、朋友圈等 。
卡夫卡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 , 作风专横 , 对儿子的态度简单粗暴 , 让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 , 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
《致父亲的信》是卡夫卡早年最重要的自传性资料 , 在其中 , 卡夫卡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 。 在《卡夫卡传:早年》一书中 , 作者试图解读这封100多页的长信 , 展示权力、恐惧、孤独这三大母题在作家童年时就扎下了根 。
此外 , 《卡夫卡传:早年》也展现了作家如何与文坛“伯乐”布罗德结下那段影响了现代文学史的友谊 。
布罗德是卡夫卡的挚友兼编辑 , 后来还成为卡夫卡文学遗产的保管人 。 卡夫卡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3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 , 还有大量书信、日记、随笔、箴言等 , 但他对自己的大多数作品都不甚满意 , 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 。 他在遗嘱中要求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 , 但布洛德没有听他的 , 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卡夫卡的作品整理出版 , 可惜有很多在此前已被卡夫卡的女友按照他的愿望烧毁了 。
卡夫卡后来成为了保险局公务员 , 他的工作大多是枯燥的例行公事 , 不过这种统计性的、借助数据表格与现实进行的交流 , 也会有可笑的另一面 , 卡夫卡竟从中获得了文学启示 。 其小说《城堡》中荒诞的分发文件场景 , 就来源于机构中机械化日常的经验 , 比如 , 每天要处理上千份文件 。
在哈布斯堡王朝灭亡后 , 尽管森严的社会等级、过时的礼仪、血腥的历史依然是布拉格这座古城的一部分 , 但一个新的布拉格也渐渐浮出水面 , 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巨变 。 工业化飞速发展 , 市郊爆炸式扩张 , 一个德语城市正向一个多元的捷克城市转变 。 这座城市和世纪交替的时代 , 同样也塑造了卡夫卡 。
此外 , 《卡夫卡传:早年》还剖析了作家的犹太人身份 , 他如何崇尚“符合自然的疗法” , 以改善自己的健康 , 作家性心理的成熟以及对新技术、新媒介的体验等 , 并最终回答了那个“卡夫卡何以成为卡夫卡”的问题 。
- 玛丽·雪莱|200年前创作科幻小说怎么看?袁弘被《弗兰肯斯坦》的强大生命力折服
-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全球连线|当东西方智慧相遇——德国“百科全书式”学者的中国故事
- 对马岛之魂2|小游日报:《对马岛之魂2》或已在筹备《霍格沃茨》实机视频泄露
- 小说_文化|一年两个月,韩游思的万订小说《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完结了
- 卡夫卡|可能是目前最理想的卡夫卡传记?|一周新书风向标
- |诗现场丨杨清茨:热爱太阳的人
-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怎样预言今天的?
- |【原创】甘肃省|沈炜道:双茨科镇的十三个村
- |文艺评论|评理查德·耶茨及其作品:在痛苦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伤和局限
- 比尔·盖茨|不仅能力好官运旺,而且在职场中是主角的生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