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秋天的荷塘》 布面油画 59×70cm 1983
艺术客:您提到1982、1983年已经开始抽象创作了 , 在展出的作品中 , 《秋天的荷塘》(1983)还能辨认出景致的轮廓 , 至《白色》(1985)已经辨认不出了 。 创作是如何过渡的?
马可鲁:并没有一个所谓的“过渡” , 都是一个自然交错的创作状态 。 《秋天荷塘》是我的写生创作 , 当时我已经画了几张自己非常认可的抽象作品 。 那么 , 当我突破了原有认知 , 进入到外一认知层面 , 再返回来面对自然时 , 我是很自由的 。 1985年《白色》是在抽象创作上的突破 , 不断往前推进 , 自然地做到了 。 画面没有图像 , 也没有什么可辨认的图像叙事 。 基本上 , 我之后的作品也是会不断地出现这种交替、交错 。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 , 这是一个不可解的矛盾 , 但是对我来说是非常自然的 , 一直到现在也是非常自然的 。
本文图片
《白色》 布面油画 100×75cm 1985
艺术客:定居纽约后 , 您的创作面貌是怎样的?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困惑会放大 , 是否也更容易回到传统中去寻求认同?
马可鲁:定居纽约后 , 我的作品是从抽象表现主义一路 , 继而受新表现主义影响 , 有愤怒和暴力包含在内 。 然后慢慢地 , 我需要平静下来 , 大概1992年的时候走到非常压制的平静 。 进入平面化的、极简的阶段 , 那期间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我一组黄色系列、一组红色系列 。 那段时间的作品 , 受政治的影响较大 , 但还是尽量地让绘画回归绘画 , 让艺术回归艺术 。 接下来 , 创作进入极简阶段 , 孤独的时候 , 感觉自己好像很容易就成为一个在美国的抽象画家 , 仅此而已 。 但内心是不满足的 , 希望能有什么样契机 , 能够凸显出来 , 形成某种鲜明的、个人化的、可辨识的绘画面貌 。 面临的也是一个很自然地对于自我身份 , 文化身份的这种困惑 , 同时也觉得如果要继续走的话 , 我必须在绘画的这种观念或概念上 , 超越它、结束它 。
拿朋友的话说 , 我并不是在传统中寻求认同 , 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文化乡愁” 。 早在国内时 , 我就喜欢水墨作品 , 魏晋的书法 , 宋元的绘画 , 明清的一些大家 , 比如八大、董源、巨然等 。 还在1993年到1995年间挪用、借用传统图示 , 创作了20多幅八大系列 。 这次展出的一件《八大系列之六》(1994年) , 实际上是用油、混合材料和蜡画制成 , 有意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融入西方抽象的语言之中 。
本文图片
《八大系列之六》 布面油画 , 综合材料 208×183cm1994-1995
艺术客:2005年 , 您结束了18年在美国 , 1年在欧洲的旅居 , 回国并定居北京 。 环境的改变、氛围的不同是否影响了您的创作?
马可鲁:这是肯定的 。 我出国之前就告诉自己 , 不要超过20年 。 那时候也知道短时间回不来 , 当然回来也并非完全是我的计划 。 2007年至2011年的作品 , 基本围绕都是家庭的变故和孩子 。 这一系列 , 包括这之后的许多作品 , 类似《Forget Me Not勿忘我》《大西洋》《波西米亚之歌》《银河坠落》《白光》 , 之后的《春之祭》也是一个继续 , 那是我从遭遇中走出来 。 从作品里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 , 我的创作更多地是直接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有关 , 不是为了什么而创作 , 而是与自己的生命、生活转变、遭遇到的以及对生活、生命、生死所有这些体验的一个反应 。
- 篮球|盘点NBA五大“隐形土豪”:不努力打球,就要回家继承家业
- 百戏俑|秦代“百戏”艺人服饰面料得以复原 仰卧俑身上发现指纹制造工匠应为青少年
- 甘肃省油画学会|画展打卡!感受甘肃本土油画家笔下的“西部风貌”
- 梦华录|从《梦华录》里“活”的宋韵想到的
- 济宁|跟着旅发大会看济宁|济宁很“大”,“大”在哪儿?
- |和领导独处,坚守“三原则”,牢记“三不聊”, 会来事受重用
- 拍卖|【艺点资讯】纽约“博古五千”网上拍卖亮点提前看
- 鲁迅|鲁迅:论“他妈的”
- 皮影戏|下一站|馆藏四万件皮影 慈禧太后看过的“凤影”竟然在上海
- 长沙学院|长沙学院:连续15年举办 “东来阁讲坛”,引领学生品书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