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小说怎么样( 二 )



2、让感受鲜活起来。第二次咨询,咨询师找到症结的切入点--感受。他提出关键问题:你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由于蛤蟆先生一直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难以回答。对此,咨询师改变问法,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你的感受温度计现在是几分?同时解释1-10分分别代表什么,引导蛤蟆作答。

阻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小说怎么样
文章插图
在此之后,咨询师再次问蛤蟆,你在那时的感觉如何。这时蛤蟆更加敏感,更容易捕捉情绪。此外,在这之后蛤蟆叙述具体的事件时,咨询师一直帮助蛤蟆保持觉察: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蛤蟆的作答中,初步引出“儿童自我状态”。(咨询师的积极倾听和不断发问的方式,使蛤蟆察觉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并使他在生活中也开始探索和审视自己。)

3、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咨询师和老师的角色不同,老师需要讲解,咨询师需要倾听。但咨询师必须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换,并不只有倾听,还有引领),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及其具体内容:儿童的基本情感(让蛤蟆回忆身边的小孩会有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并强调理解童年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最后,布置作业:回忆童年。

4、第四次咨询,咨询师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了充分的共情,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给予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这次咨询始末,来访者的状态发生很大转变。开始时,蛤蟆由于回忆童年创伤而悲伤、愤怒、内疚。但结束时,蛤蟆因为更清晰地了解过去和咨询师的共情而变得轻松愉快。)

阻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小说怎么样
文章插图
5、第五次咨询,具体分析上一次咨询遗留的问题:愤怒。帮助来访者明确,他并不是不会愤怒,而是一直采用特殊的方式发泄愤怒。

6、第六次咨询,借由咨询前发生的事件,引出“父母自我状态”。(在每一次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观点前,咨询师都会强调,越是能帮助深入自我的概念,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并和蛤蟆探讨: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如何运作。得出结论:蛤蟆一直在惩罚自己。

7、第七次咨询,总结蛤蟆的变化,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并指出,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引发蛤蟆激烈的阻抗。阻抗是成长可能发生的地方,蛤蟆提出要聊聊自己的一生。

8、第八次咨询,咨询师和蛤蟆一起探讨原生家庭,无形中帮助蛤蟆更清晰地看待过去发生的事,这些事之间的关联,以及怎样影响着他。蛤蟆逐渐获得能更客观地看事件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把过度概括重新细节化)并且,不带价值判断地倾听蛤蟆的过往,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

9、第九次咨询,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

10、第十次咨询,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随后蛤蟆发生了更为激烈的阻抗,蛤蟆发生了一场颇有意义的爆发。

11、结束咨询,探讨前一次咨询中的情绪爆发的意义,指出那是因为蛤蟆对咨询师发生移情,将咨询师当作父亲,情绪爆发实为反抗对父亲的依赖。并和蛤蟆一起总结十次咨询后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