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文章插图
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文章插图
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文章插图
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文章插图
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文章插图
托尔斯泰|爱,死亡和机器人
文章插图
⑤◎闻明
这是一本一旦翻开就停不下来的书。在画册中,每10年作为一个跨度,用15-20张通过后期精准上色的黑白老照片,重现了人类百年社会发展历程。作者之一的马丽娜·阿马拉尔女士认为,本书宗旨是“为褪色的世界恢复光彩”。照片上色的目的在于“用崭新的眼光观察人类历史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成长阶段”。
所有的这些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工艺落后,而且来源广泛,甚至格式大小都不尽相同,想要把他们统一在一本画册当中,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照片当初的制作过程决定了它的清晰度很差,另外一些则带有令人不适的时代特征,所以选择照片某种意义上要比后期上色更加困难。
作者们尽可能小心翼翼,采用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在一本书的范围内容纳进“从帝国争霸时代到超级大国时代”的全部过程。同时努力挖掘资料,搜索信息,为每一张照片的上色提供证据,还原细节,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精准,兼顾质感与光影。用作者自己的话说,黑白照片的历史是暗淡的,不完整的。上色之后,我们终于可以不用“透过玻璃来影影绰绰地看历史了”。
全书由四部分构成:每一个10年开始前的导览词,上色后的照片,对此照片的解释说明,以及引用那个年代第三方的评论。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自成一个故事,如果你把眼光放大到10年、20年,甚至整本书,你会发现没有独立存在的事情。某项历史事件的成因也许发生在30年前,而另外某事所产生的后果也要在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在历史深处,人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那些狂人、阴谋家与杀人犯的洋洋自得现在看来都是那么可笑。普通人被时代裹挟,命运也总是令人唏嘘。
但历史总是向前,如同车轮轧过地面,留下清晰而深刻的痕迹。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时间线当中体会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那些爱、死亡与机器的轰鸣。而每当我们潜入时间,也会发现历史中的自己。
那些超越死亡的爱
在所有照片当中,我最喜欢托尔斯泰给孙辈讲故事的这张(图①)。你能相信吗?那是全书当中唯一一张孩子的笑脸,那时的托翁已经82岁,依旧精力充沛。他在讲一个种满了黄瓜的菜园的故事,用手比划着,说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对面的两个孩子眼中有神,脸上有光,嘴里有笑。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0年的照片,彼时的托尔斯泰已经功成名就,《战争与和平》发表于1865年,《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于1875年,他与那些同时代的文豪们一起开创了19世纪文学的宏大局面,并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个时代众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用文学让这个时代充满鲜活的色调。1910年前后正处于黑暗黎明的时代,马上就要开始的世界大战,让这些许宁静显得尤为珍贵。我翻阅其他照片之后,还总是回头看看这张照片,孩子们的笑脸,就好像暗夜当中燃烧着的一盏蜡烛,微弱而纤细的光,照亮一切。
1944年6月,盟军司令部发动了代号为“霸王”的诺曼底登陆行动。目的在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缓解苏联的压力。在6月6日,无数战舰和运兵船载着约13万名士兵通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的诺曼底抢滩登陆。图⑤描述的是在出发前的那一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非精良武器与齐整军容,而是占据照片中心位置的几位士兵脸上的笑。这是一群机降步兵,接受的也是空中打击训练,因为没有足够的飞机,在行动开始时需要坐登陆艇上岸。他们满脸笑容,有一位士兵还做出挤眉弄眼的怪表情,轻松而自在。仿佛这是一场必胜的战斗,我们无需担心什么,我们会搞定一切,去欧洲狠狠地踢希特勒的屁股。我们毫无畏惧,我们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