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文章插图
《西藏组画·牧羊人》 1980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文章插图
《牧羊人》手稿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文章插图
《西藏组画·母与子》 1980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文章插图
《西藏组画·康巴汉子》 1980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文章插图
《西藏组画》手稿陈丹青|那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创了天价
文章插图
“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海报◎安仔
上周五晚,北京保利2021春拍“现当代艺术夜场”上,陈丹青《西藏组画》中的《牧羊人》以1.4亿元落槌,加佣金1.61亿元成交。追平了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曾创下的纪录,并列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价。
《西藏组画》中的人性之光
近两年两次看到《西藏组画》展出,最近一次是因为这场拍卖的契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展出了组画的油画复制品和大量手稿、文献,更早些时候是2019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做了一场陈丹青个展,组画是其中一部分。
还记得2019年的展览前,陈丹青在接受策展人崔灿灿采访时曾谈过他是怎么画出的《西藏组画》:
“英国有个大演员,人采访她,问她怎么会演得那么入骨,她说:我怎么知道?真的。最好的画是糊里糊涂画出来的,我根本想不起西藏组画怎么画出来,就这么画出来了,苦心孤诣画的画都不好。在纽约画的西藏,苦心孤诣,全拧巴了……可是我在拉萨画西藏组画时,一点没有压力,一张接一张,糊里糊涂就出来了。”
这个说法也在他的书中得到印证。在《局部》第一篇里,陈丹青说王希孟:“十八岁干的事,多半不自知,也好在不自知。”他还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十八岁。再老几岁,再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陈丹青懂王希孟,他一定也有过王希孟那样奋不顾身、糊里糊涂的创作,那就是27岁时候震惊中国美术界的《西藏组画》。
单看陈丹青上世纪70年代画的《给毛主席写信》和《泪水洒满丰收田》,应该可以知道当时的油画创作环境,主题性创作成为油画的全部,油画是有意义的、叙事的、宏大的。《西藏组画》作为陈丹青毕业作品横空出世,豁然给予了艺术界全新的视野:绘画回归到对生活瞬间的描绘——哺乳的藏族母亲、热烈而含羞的亲吻、康巴汉子裸露的黝黑结实的肌肉、朝圣时高举过头顶的合十……不需要太多意义,但是充满那个时代人们最渴望的东西:人性之光。
油画院这次展览入口处,写着刘小东的一段话:
“1980年,丹青的《西藏组画》使中国文化界这条战船……开始靠岸,靠向生活之岸。从此,诗歌、文学、电影,当然包括美术创作,逐渐贴近日常生活,俗称‘生活流’。我们用尽所有赞美之辞都不算过,虽然这一历史转变仅仅因为这个27岁小伙子的偶然之作……”
回过头来,把《西藏组画》当成“历史”,可以赋予它很多意义,比如作为一个引子,直接影响了一代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比如它与同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但当你站在美术馆里,面对一幅幅真实存在的绘画,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眼睛在画布上看到了一股茁壮野蛮的力量,这股力量使每一个被刻画者呈现出美(不是漂亮),绘画者仅仅作为观察者,毫无杂念,只想记录下他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