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二 )


这次李宏图主动请缨以小生行来饰演剧中的配角余书豪——一位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的“油腻”小知识分子 , 令人大感意外 。 因为小生行当演现代戏 , 除了叶盛兰先生在《白毛女》里演大春以外 , 鲜有耳闻 , 近些年更是闻所未闻 。 其中原因众多 , 但对小生行当认识上的不足甚至误解 , 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 。
|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本文图片

纵观全剧 , 李宏图在戏中的表演与人物能够贴合紧密 , 在小生特有的大小嗓的使用上合理转化 , 不冒不噪不突兀 , 不丑化不模式化 , 把小生的艺术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 这也为未来现代戏如何使用小生行当、以及小生行当如何去表现现代人物提供了借鉴 。
从更高远的意义上来说 , 李宏图的这次勇敢尝试拓宽了一个行当的戏路 , 给后续人“多留了一碗饭” 。
最后 , 这出戏在当下戏曲编剧人才极为短缺的情况下 , 敢于使用年轻编剧 , 从工作实际出发 , 在实践中培养编剧 , 化被动为主动 , 为戏曲艺术院团在弥补编剧短板上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
|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本文图片

当前 , 戏曲行业的编剧人才短缺已经是不争的现实 , 而剧院每次排新戏都从社会上找编剧也不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事情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培养自己的编剧队伍甚至于比培养优秀演员更为迫切 。 这次《石评梅》的创排过程中 , 二十多岁的青年编剧做主打 , 包括院长在内的众多专家、能人做配合 , 这样的一种一度创作过程无疑是对青年编剧最大的帮助和锻炼 。
虽然《石评梅》这出戏还没有接受观众考察与检验 , 但仅从创作过程中来看 , 一出新戏必须要有突破 , 它才可能有成功的前提 。 这种突破 , 既是艺术创作本身的 , 也要体现在艺术管理方面 。 只有这样 , 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 , 才能够从软硬两个维度实现发展:软 , 是机制;硬 , 是作品 。 软硬结合 , 软硬互补 , 才能推动传统艺术不断向前 。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满羿
摄影/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王晓溪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