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新戏 , 终究要有新气象 。
6月29日 , 新编京剧《石评梅》的第一次联排在北京京剧院的第二排练厅举行 , 包括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石评梅》的音乐设计朱绍玉、京剧教育家李文敏、表演艺术家叶金源等在内的专家共同为此剧把关“择毛” 。
|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本文图片

作为“大戏看北京”的重点剧目 , 京剧《石评梅》在编排与表演等方面具有了“新”的突破 。 不管未来这出戏能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 但这种立足于守正基础上 , 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 对于当下的中国京剧乃至戏曲行业 , 是可以写上一笔的 。
首先 , 这出戏所采取的是因人设戏 , 为演员量身打造的方式来进行创作的 。 作为拥有众多优秀青年演员的北京京剧院 , 如何让这些演员不虚度光阴 , 空负韶华 , 为这些优秀的青年演员打造好戏、打造适合他们的戏 , 恐怕是最好符合培养戏曲人才、培养戏曲市场的方式了 。
《石评梅》是根据程派青衣演员郭玮的艺术特点 , 为其量身打造的 。 这既说明演员自身的价值 , 也说明剧院对演员的认可 。 艺术创作 , 不是吃“大锅饭” , 排演新戏更不是派发红包——在艺术人才的使用上就要谁优秀用谁 , 谁吃苦用谁 , 谁对得起这门艺术用谁 , 谁能担得起责任用谁 。
|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本文图片

更何况 , 为演员量身打造新戏这也符合谭鑫培以后京剧创作的规律 。 成角成腕的演员无论是演老戏还是排新戏 , 都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因人设戏 , 观众也是通过“角”认戏 , 通过戏认“角” , 这样演员才会有动力 , 剧团(班社)才会有竞争力力 , 市场才会有活力 , 艺术作品才不会一道汤 。
实际上 , 这次《石评梅》在唱腔设计与安排上 , 可以说是一次程派唱腔的大集合 , 从西皮到反二黄 , 从慢的到快的 , 从上板的到不上板的 , 从高的到低的 , 全都有机地融合在这出戏里 , 这对于演员来说也是一次大的挑战 。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 这些唱腔传统为基础 , 但有新的内涵;保住了程派的韵味 , 没有新编或者新改程派戏的那种脱离程砚秋先生艺术精神的那种怪腔怪调 。 这是一种“体系”的呈现 , 而并非简单的个人炫技 。
其次 , 这出戏在选用演员上 , 敢于重特点 , 抓全面 。 青年武生演员周恩旭在这出戏里饰演高君宇 , 不仅有武功技巧 , 还有大量念白与唱段 。 唱念做打全面开花的武生演员不多 , 但一旦全面开花终成大器 , 如杨小楼、高盛麟、李少春、李万春、厉慧良等等 。
|艺镜|新编京剧《石评梅》的新突破
本文图片

这些年 , 北京京剧院在培养武生人才方面走在了全国院团前列 。 但是武生受身体因素影响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能够演出的剧目只能是越来越少 , 不会越来越多 。 如何去拓宽他们的戏路 , 降低生理和年龄因素对演员的影响 , 这是一个艺术院团在演员培养方面的新课题 , 更是艺术院团对演员的责任 。
周恩旭 , 作为一名青年武生演员 , 在保证“武”的前提下 , 能够重文练唱 , 在一个角色的身上 , 突破某一个行当的限制 。 这既体现了编导的眼光与魄力 , 也展现了演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 机会 , 必然是给有准备之人的 。
再者 , 新编现代戏有了小生行 。 原本是这是一出年轻人演的青春戏 , 但是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宏图却在这出戏里实现了老戏骨的“青春范儿”——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闯劲、拼劲 , 成名已久的老戏骨也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闯劲、拼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