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原文翻译赏析,兵车行全诗的意思( 三 )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
3.名句赏析(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兵车行》原文翻译赏析,兵车行全诗的意思】(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
场景、内容解读一、场景: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