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能听千台戏

大众日报 采访人员 李梦馨 朱子钰 通讯员 张海梅
|一日能听千台戏
本文图片

|一日能听千台戏
本文图片

|一日能听千台戏
本文图片

|一日能听千台戏
本文图片

“一日能听千台戏、户户遥闻说书声” , 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 , 春节后 , 一年一度的胡集书会必会拉开序幕 。 即便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 , 仍然抵挡不住曲艺爱好者的热情 , 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人们 , 为了这场曲艺盛会不觉技痒、跃跃欲试 。 目前中国留存下来的大型传统书会有两个 , 一个是河南马街书会 , 另一个就是胡集书会 。 2006年 , 它们双双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作为民间曲艺瑰宝 , 胡集书会为何会在山东惠民形成?至今依旧闪耀?近日 ,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加华 , 对胡集书会的前世今生作出了精彩阐释——
书会形成的四种说法
每逢胡集书会 , 艺人于正月十一晚前赶到胡集 , 借宿在村民家 , 集体进行“望空”“报门”等联谊活动 。 之后 , 他们聚在一起 , 择地演唱 。 书会上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曲艺表演形式 。 附近群众及各村的“请书”代表轮番前来观看 , 选定艺人及节目后 , 拿走艺人的器物以表示成交 。 艺人在约请演出的人家或单位连演几天 , 所得报酬颇为丰厚 。 这便是远近闻名的胡集书会 。
对于胡集书会的起源时间 , 目前说法不一 。 通过查文献资料印证 , 胡集书会兴起的历史有二三百年 。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 胡集书会的形成有四种说法:一是“迁址说” , 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 , 最初的举办地点可能不在胡集镇上 , 有人认为在棣州 , 即如今的惠民县城 。 在元末战乱之时 , 书会在棣州城难以生存 , 不得不迁到六七十公里外的胡集镇;二为“竞争说” , 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 , 很久以前 , 一批南方说渔鼓的艺人与北方说落子的艺人都在胡集卖艺 。 为了争取听众 , 双方竟然动了武 。 不过 , 拳头毕竟解决不了问题 , 他们冷静下来后便约定“让专业实力说话” 。 第二年的时候 , 他们在原地比试说书技艺 , 看哪方吸引的听众更多 , 由此形成了传统;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 。 这位老艺人的坟茔便安于胡集 。 每年都会有老艺人的弟子、朋友前来祭拜 , 艺人越聚越多 , 胡集书会便慢慢产生了;第四种是“自然形成说” , 胡集书会又名胡集灯节书会 , 在春节期间 , 民间一般都会举办庆祝活动 , 胡集也不例外 。 最早叫胡家集说书 , 后来被媒体发掘后 , 改为了胡集书会 ,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产生过程 。
不可否认 , 胡集书会形成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客观条件 。 从一些史料上看 , 胡集曾经是经济繁荣之地 。 比如 , 在1930年胡集布局图上可以发现 , 该地有两条商业街 , 南北商业街和东西商业街 。 南北商业街虽然只有八百米长 , 但整条街上鳞次栉比的票号约有二三十家 , 以及多个粮店、布店 , 足见其经济发达 。 此外 , 胡集交通便利 , 毗邻黄河渡口和国道 , 也是促进书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
胡集本质上是个曲艺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