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能听千台戏( 三 )


在说书行当里 , 艺人的老龄化也非常严重 , 最年轻的艺人也有五六十岁 , 面临着传承断代的状况 。 有相关的数据可以支持 , 1987年 , 30-50岁的艺人占比最高 , 这是说书人的黄金年龄 , 而到了2006年 , 占比最高的是50-70岁的艺人 。
正月十二 ,仍有十万多人聚集在胡集书会
没人听书 , 也没人说书 , 胡集书会几乎要消失了 。
2006年 , 胡集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胡集镇政府决定要保留住这一文化名片 , 提出“群众听书政府买单” 。 不用村子自己出钱请 , 想听书 , 政府来买单 。 2007年 , 村里觉得政府会兜底 , 不管艺人报价怎样 , 就一个劲儿地请 , 口子一下开大了 。
第二年调整为“政府买单送书下乡” , 统一定价 , 按申请分配艺人 。 2008年 , 来了两百多位艺人 , 之后数字基本维持在三百个艺人左右 。 胡集书会再度复兴 , 到正月十二这一天 , 大概有十万多人聚集在胡集书会 。
现在的胡集书会 , 前节和偏节基本上都没有了 , 只有正月十一晚上的艺人聚会还保留着 。 以前正月十二的卖场演出 , 也变成了展示性演出 , 还增加了一个曲艺擂台赛 , 每年都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
书会的曲种也在增多 , 以前为了支撑演出天数 , 只能说大书 , 说快书、说相声的都参加不了 。 近年来 , 为了烘托气氛 , 正月十二这天 , 说快书的、说相声的、演二人转的 , 表演湖南渔鼓、江西萍乡春锣的 , 甚至演魔术、唱京剧的 , 都汇聚一堂 , 好不热闹 。
除此之外 , “外地”艺人也在增多 。 传统上来讲 , 参加胡集书会的艺人 , 主要来自鲁西和鲁北 , 还有小部分从东北、内蒙古过来 。 近些年 , 来书会演出的 , 最多的是河北保定的艺人 。
启示: 政府主导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胡集书会的衰落与复兴 , 带给我们在非遗保护上许多启示 。
我国非遗保护有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国家、省、市和县 。 非遗保护最主要的原则是 ,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 政府主导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 而按照联合国非遗保护公约 , 非遗保护的最基本原则是社区参与 , 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
【|一日能听千台戏】学术界关于非遗保护的主流观点 , 是对政府主导持批评态度 , 因为单靠政府外力 , 只靠输血是不够的 , 一定要自己造血 , 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
谈起非遗保护 , 最常用的两个词是保护和传承 。 保护更多是对当下而言 , 眼下是否能生存下来;而传承主要着眼于未来 , 是否能代代相承、长远地存在 。 传承的前提是保护 , 但就算保护好了也不一定能传承下去 。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 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
拿胡集书会来说 , 虽然政府主导 , 但也只能说获得了保护、维持了现状 , 不能说实现了传承 。 毕竟 , 年轻艺人跟不上去 , 光靠老艺人根本无法维系 。 靠“造血”的话可能吗?良性的“造血”应该靠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学说书 , 但这看来根本不现实 。
因此 , 像这种已经失去造血功能、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 , 政府主导非常有必要 , 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保护方式 , 却是最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