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戴锦华谈安迪·沃霍尔:复制与媚俗,叩访当代艺术的开启

“成为安迪·沃霍尔”正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 展览进行之际 , 一系列导览直播向大众分享了关于安迪·沃霍尔不同的解读视角 。 其中 ,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以“叩访当代艺术开启的时刻”为题 , 讲述了对于安迪·沃霍尔的理解 。
时刻|戴锦华谈安迪·沃霍尔:复制与媚俗,叩访当代艺术的开启
文章图片

安迪·沃霍尔(1928年-1987年)
无穷的复制:揭秘当代艺术
安迪·沃霍尔确实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时刻 , 而当代艺术的出现构成了文化史和艺术史的时刻 , 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开启时刻 , 因为早在安迪·沃霍尔震惊纽约 , 震动美国 , 震动全世界之前 , 当代艺术已然开启 。 比如杜尚、毕加索、达利 , 他们开启当代艺术的时刻 , 大都是在19、20世纪之交或者20世纪之初20世纪前半叶 , 如果说早在安迪·沃霍尔之前 , 现代艺术已然被开启 , 那么为什么是安迪·沃霍尔成为了一个“地标性”的人物?
我想说 , 安迪·沃霍尔的时刻是一个揭秘的时刻 , 他把已然发生的当代艺术仍然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艺术的光环之下的、尽可能去保护和抚慰社会公众、关于艺术想象的那些伪装全部撕碎了 , 炸碎了 , 烧光了 。 他把现代社会当中艺术的某一种真实和当代艺术的某一种特异性 , 赤裸裸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 所以我说安迪·沃霍尔是这样的一个时刻 。
安迪·沃霍尔所开启的时代的关键词 , 毫无疑问是复制 。 复制这种事实和我们关于艺术的一个基本想象相悖逆 , 因为艺术的基本想象是原创、是原创力 , 是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 。 而复制不仅仅是对原创性的彻底否认和亵渎 , 而且是充分地暴露了复制行为自身背后的一个现代社会、现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社会事实 , 就是工业化、机械、技术、资本、金钱、市场以及媚俗 。 安迪·沃霍尔最知名的作品 , 大概就是《玛丽莲·梦露》 , 在印刷的时候以不同的分色处理 , 由于印刷的时候出现套色错版 , 而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玛丽莲·梦露的照片 , 一个无穷无尽的复制、变奏 。
时刻|戴锦华谈安迪·沃霍尔:复制与媚俗,叩访当代艺术的开启
文章图片

《玛丽莲·梦露》
更具有代表性的一组作品是《坎贝尔罐头》 。 有过美国生活经验或者到美国旅游的朋友 , 大概会知道坎贝尔罐头在美国的日常生活、在美国的日常消费当中所占的位置 , 进入任何一个大型超市 , 你很容易看到无数的坎贝尔罐头 , 它就是一个现成即食的汤罐头 。 当然同样有名的、代表着安迪·沃霍尔复制行为的就是可口可乐 。 各种可口可乐形象的无穷复制 。 可口可乐和坎贝尔罐头似乎比玛丽莲·梦露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的某一种特征 , 就是充分地日常、充分地大众、充分地非艺术 。
时刻|戴锦华谈安迪·沃霍尔:复制与媚俗,叩访当代艺术的开启
文章图片

安迪·沃霍尔只是把一个已然存在的事实透露出来 。 他是一个曝光和显影者 , 这是一个曝光和显影的时刻 。 为什么这样说?大家肯定知道 , 19世纪20世纪之交若干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是摄影术的发明 , 然后我们出现了照相机 , 我们出现了电影、摄放机器 , 我们诞生了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 , 而摄影艺术、电影艺术长时间在传统艺术观念中无法自我证明 , 为什么?因为他们难于通过作品的独一无二性 , 与作品的原创和原出作品的原作的唯一性来印证自己的艺术品格 。 而安迪·沃霍尔把这个曾经潜藏在新技术发明 , 潜藏在摄影术和照相术当中历史转折的时刻 , 曝光在了艺术场域 , 曝光在了艺术现场 , 曝光在了美术馆空间这样一个场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