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南宋时期,花鸟类与山水类题画词的研讨( 二 )


研讨|南宋时期,花鸟类与山水类题画词的研讨
文章插图

范达明先生在《中国画:学问与研究》一书中论曰:“‘古人画意不画形’的说法,不过是强调了绘画在主题审美心理定势中最终要求出现的状态或达到的境界—意。他不能不是有画之形所达到的‘意’,是绘画审美达到高级阶段或最高境界的表现,或许,所谓‘古人画意不画形’,更精确的说法是‘古画画意先画形’”。
花鸟画之重“形似”与词体相结合,加之传统以“花”比人等因素,在花鸟类特别是题花类题画词当中,往往将“花”喻为曼妙的美人。花易凋零与容颜易老、盼将不归等愁绪掺杂在一起,形成了此类题画词所特有的缠绵悱恻。有“词中李商隐”之称的吴文英及“二窗”并称的周密,在题花鸟类词作中,体现了上述的特点。
研讨|南宋时期,花鸟类与山水类题画词的研讨
文章插图

再如在张炎的<华胥引温泉洗罢>中,该词词序“钱舜举幅纸画牡丹、梨花。牡丹名洗红妆,为赋一曲,并题二花”。词中化用李白《清平调》三首诗意入词,读来淡雅别致。达到以人喻花,花人交映的目的。
二、山水类题画词
1.国家衰废,山河之变
南宋山水类题画词因为南宋已是“半壁江山”,朝廷与士大夫虽有“中兴之志”但无奈言多行少,“中兴”是泡影,但“议和”却是认真。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到十二月,高宗为主的“主和”派终于占据了主流,南宋自南渡建炎以来,一直与金打打和和抗争了十有五年,终于在绍兴十一年正是割地“议和”。
研讨|南宋时期,花鸟类与山水类题画词的研讨
文章插图

南宋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及陕西南、秦二州之半予金,双方以大散关为界。陕西半部沦为敌手,真是“中原当日三川震”!华山自然亦披胡尘。“中兴”事业的失望,反映到文人的笔下,是何等的悲愤!
代表人物为陆游:“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该词的写作背景正是绍兴十一年议和之事。
研讨|南宋时期,花鸟类与山水类题画词的研讨
文章插图

议和以后,作为天然屏障的“三川”之地,无疑沦为“煨烬”,再加上作者想起“高宗建炎四年,南宋两河地区(河北、河东)沦陷一事,当时寸土必争与当下的苟且议和,怎能不令词人心痛!收复失地真的只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此时看“华山图”,真是满眼“旧山河”,一句“依旧无人问”,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无奈与愤懑。
2.大厦将倾,避世消忧
现实的山河无法收拾,转而只能寄情山水,这方面以汪莘、张炎等人词作为代表。汪莘(1155—1227)字叔耕,号柳塘,又号方壶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社会弊病及方法,对排兵布阵亦有新的,但均没有得到朝廷答复。有人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
研讨|南宋时期,花鸟类与山水类题画词的研讨
文章插图

这样的人生经历,反映到了题画词上,“向画里嬉游卧里看”,以画里山水自得悠闲,调节自遣。类似的情绪也反映到张炎的题画词里,但在张炎的山水类题画词里,多了一些现实意思,观画如入桃源,现实则实无道路,在追求闲适、避世的过程中,多少带有一丝的无奈和伤感。
南宋绘画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生活化、通俗化、民间化倾向,此种倾向不是民间画家所为,而是宫廷画家所引导。或许那些宫廷画师所表达的是一种虚构的民间太平盛世下的一片祥和,可在张炎的眼中,却是“休去。休去。见说桃源无路。”的无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