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戏创作要少些“腾云驾雾”

人才|大戏创作要少些“腾云驾雾”
本文图片

一次演出结束后 , 观众鼓掌苏锐摄
9月 , 华北某省艺术研究院组织的“高级编剧”培训班开班 。 与以往耗时一周或半个月的培训不同 , 这个班为期一年 , 包括集中授课、分头采风、成果点评等环节 。 培训班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想干点务实的事情 , 为大戏创作真正解决点问题 。 ”
大戏创作到了一个重要关口 , 面临的形势复杂而严峻 , 主要体现在人才不足上 。 以上述华北某省为例 , 偌大一个省份 , 能写大戏的编剧 , 屈指可数;能把大戏写得精彩、让大家眼前一亮的 , 更是凤毛麟角 。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摆在面前:过去10年 , 活跃在该省大戏创作舞台的 , 仍然是几位老人 。 也有年轻人 , 有志于从事编剧行业 , 但因为缺少阅历和磨练 , 对大戏写作的掌控能力 , 仍有欠缺 。 编剧人才的断档 , 让很多院团感到焦虑 。
以前 , 院团排戏是担心没有财政支持 , 没有齐备的演职员队伍 。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文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 类似问题已逐渐减少 。 文旅部门和院团负责人头疼的 , 是没有好本子 。
剧本 , 一部剧的根本 。 它如一座房屋的四梁八柱 , 一旦出现问题 , 不仅直接关系作品的质量 , 还会造成大量不可逆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 正因为剧本重要 , 且能写剧本的“名家”不多 , 导致全国各地文艺院团 , 都去抢那有数的几个人 。 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 , 比如“高铁编剧”“飞机导演” 。
【人才|大戏创作要少些“腾云驾雾”】“高铁编剧”“飞机导演” , 指的是近些年 , 有些编剧和导演非常忙碌 , 有时手头同时接了几个大戏 。 今天在北京 , 明天跑杭州 , 后天飞昆明 。 紧凑的行程 , 从侧面说明了他个人的能力 , 以及当下文艺事业的繁荣局面 。 但是 , 成天坐着高铁、飞机转来转去的编剧 , 还有多少心思打磨作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如果像吃快餐一样搞创作 , 为了赶时间而写 , 能出来多少好本子?
相比其他一些文艺形式 , 大戏因为体量大、表现性强、囊括内容多等原因 , 更需要创作人员静下心 , 踏踏实实坐下来 , 好好写 。 如果心浮气躁 , 成天为了赚稿费 , 难免就会出现“拼凑”“应付”情况 。
大戏创作不是“大圣旅行” , 不能总想着“腾云驾雾” , 赶时间、挣快钱 。 必须多些生活的体验和积累 , 没有深刻的体悟或亲身的感受 , 不了解一个题材就敢动笔写 , 那叫“傻大胆” , 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
此外 , 编剧一旦习惯了“腾云驾雾” , 跟群众和生活就拉开了距离 。 脱离了群众和生活 , 写出来的戏成了“镜花水月” , 给谁看呢?归根到底 , 还是要向群众学习 。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