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墩子:长篇写作对我的诱惑|青年作家| 长篇小说( 三 )


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90后,很小的时候,就和家人一起在县城里卖西瓜,中学阶段,我很多同学南下打工,那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多年后见到他们时,发现他们的脸上都比我多了一份沧桑,我不知道他们在那样的青春年纪里,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因而一直以来,我都想写这些边缘青年的心灵世界。我并没有想过用小说表达什么地域文化,我只希望我的写作能紧贴现实,与时代共振,能够发现那些被众人所忽略的人物和事情,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那些卑微的人物和卑微的灵魂。
找到更贴近当下的表达方式
采访人员:近两年,许多90后作家都推出了长篇小说,能否谈谈你在创作理念、叙述策略和人物构思方面的特点?
范墩子:最大的90后已过了30岁了,张炜发表《古船》时,也就30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很多经典作家推出自己的长篇小说时,差不多就在30岁前后,现在的90后纷纷推出长篇,并不奇怪,这是写作上的自然规律。
对我自己而言,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着极高天分的作家,所以就必须前期准备一些资料和素材,提前将自己想到的细节记录下来。从人物的角度来说,我试图通过真实的叙述,达到刻画出理想人物的目的。人物是长篇小说的灵魂,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没有刻画出一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我觉得这部长篇就是失败的。
这本书更考验我的其实是小说的写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写法,大多青年作家都希望在写法上有所改变,希望能找到一种更贴近当下的表达方式。关于这本书的结构,我想了很久,之前之所以将写好的稿子全部推翻重写,就是因为对小说的结构不满意,结构是小说的骨架,也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
这本书是我的真情之作,它的确凝聚着我诸多的真情和血泪,用心的读者定然是可以窥见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