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传承怎么写( 八 )


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 。
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 。
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东北秧歌 辽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 。
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 。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 。
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 。”
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 。
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 。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
秧歌的仪式 一些偏远山区凡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 。秧歌结束时(一般都在日落之后),要举行送瘟仪式,由社家事先制作一只小船,多为高粱秆扎成,并糊上白纸 。
讲究的地方则用木头做成 。船上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 。
或只写个牌位“瘟神老爷之灵位” 。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人们梵香叩拜之后 。
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放入水中漂走 。这和古代的驱傩仪式非常相似 。
秧歌与插秧与插秧的关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 。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 。
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 。南、北方“秧歌”名同实异 。
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而北方则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装表演 。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在元宵节时化妆表演的秧歌,与种稻插秧时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 。
它们使用同一名称,只不过是由于语音相近而比附的结果罢了 。后文讨论的秧歌,除特别注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