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王仁湘:哀林向师辞世 留精神气永存( 二 )


知足者常乐 , 这本是源于老子的处世哲学 。 林向老师也是常乐者 , 但我却不以为他的快乐只是来自于知足一途 。 林老师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他不老的童心 , 来自对童心的养护 。 快乐既是一种心理感受 , 更是智慧、气度与胆魄孕化的光焰 。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修为 , 快乐也是一种能力 , 林老师就是拥有这样能力的达人 。 快乐还可以共享 , 快乐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法宝 , 也可以为周围的人营造一个快乐世界 , 谢谢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世界 。
要享有快乐 , 就要葆有童心 。 明人李贽写过《童心说》 , 他说童心就是真心 , “童心者 , 真心也” 。 “童子者 , 人之初也;童心者 , 心之初也 , 童心就是童子的纯洁心灵 , 不偏不倚 , 不伪不诈 , 真美真善 , 真友真爱 。 由童心获得的快乐 , 又岂止是“知足"两字可以了得的 。
童心得快乐 , 童心能求真 。 做学问的至高境界是什么?林老师在《童心求真集》后记中说 , “治学与人生一样 , 少加点框框、少背点包袱 , 才能少点畏惧 , 一切从零开始 , 才敢去闯空缺说真话 , 这终究是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 , 求真一定是他的学术追求 。
做学问要追求的境界 , 学者们的目标会有很大的不同 。 许多人是为着自娱自乐 , 在象牙塔中自我陶醉 。 也有许多人是为自得自适 , 为安乐窝为稻粱谋 。 当然还有不少人是为着奉献与回馈 , 奉献民众 , 回馈社会 。 林老师属于后者 , 他是奉献者 , 是回馈者 。 我觉得唯有做后者 , 才能做出真学问来 。
学问之道 , 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 。 《论语·公冶长》记孔子赞扬孔文子“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 是说要学而问之 。 《论语·述而》又提倡“学而不厌" , 是说学无止境 。 《中庸》又说“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 是说学、问、思、辨、行 , 缺一不可 。 但这些只能说是方法 , 至于学问要达到的目标 , 还不止是这样 。
【是一种|王仁湘:哀林向师辞世 留精神气永存】我们再读《孟子·告子上》 , 记有孟子所说的这样一段话:“仁 , 人心也;义 , 人路也 。 舍其路而弗由 , 放其心而不知求 , 哀哉!人有鸡犬放 , 则知求之 , 有放心而不知求 。 学问之道无他 , 求其放心而已矣 。 ”虽然我们都知道孟子用很平和的方式讲述了学问之道 , 但人们历来的理解却并不一致 , 并不明白孟子讲的是什么道理 。
是一种|王仁湘:哀林向师辞世 留精神气永存
文章图片

林向
“学问之道无他 , 求其放心而已矣 。 ”何谓“放心”?有人解释说 , 孟子说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 , 只是找回丧失的良心罢了 。 又有人说孟子的意思是做学问的道路 , 没有捷径可走 , 只有循序渐进地逐步扩大心得就成了 。 这些理解其实并不准确 , 孟子的意思是说人的真心所在是仁 , 人的正道所在是义 , 舍正道不走 , 失真心而不知去寻找 , 是很可悲的事情 。 常人丢失了鸡呀狗的 , 都知道急着寻找 , 可是丢失了真心却不知道寻找 。 学问之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就是要找回丢失了的真心 , 这真心也即是仁心爱心 。 又在《孟子?离娄上》中 , 也读到类似的文字:“仁 , 人之安宅也;义 , 人之正路也 。 旷安宅而弗居 , 舍正路而不由 , 哀哉!”以仁居心 , 以义行事 , 是孟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 这样看来 , 孟子是以人文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 , 由私欲与私义为起点的学问 , 那是很可悲的事情 , 学问应当服务于人类 , 服务于社会 , 要回归到人的真心爱心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