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二 )


大足的这两处造像 , 其图像和造像题材 , 与敦煌等地的取经图相比较 , 具有两点共通性 , 主要表现为人与马的组合 , 以及马背上的毫光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关于人与马的组合 , 瓜州榆林窟第2、3窟 , 东千佛洞第2窟 , 以及山西钟山石窟、四川泸县延福寺等同题材造像中都具备 , 元代及之后的浙江飞来峰、山西稷山青龙寺等处亦如此 , 只不过随着取经队伍人物的增加 , 造像人物数量有所变化 。 瓜州榆林窟为玄奘、猴行者二人和一马 。
毫光是多数取经图中较为常见的图像表现形式 , 基本上出现在马背上的佛经袱(或者经箱)等上 。
由此来看 , 大足北山、妙高山的两组造像 , 具备多数取经图中所表现出的两点基本特征 。 首先是图像的构成 , 皆有一人牵一马 , 马背上皆有毫光 , 毫光显示出马背上所托佛经的神力 。
在现存取经图中 , 佛经、毫光等的表现形式稍显殊异 。 如泸县延福寺石窟有一龛像(图3) , 在观音座下雕刻白马 , 马背上置鞍 , 鞍上搭毯子 。 梅林描述“毯上置一圆形物 , 似圆盖状经笈 , 笈边尚可辨认若干轴头;从经笈中间放出5道光芒 , 向上散射” , 称“一看便知 , 这是白马驮经” , 并认为该处石窟的年代 , “在公元1114-1118年前后”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本文图片

图3 泸县延福寺取经图
类似的毫光 , 也见于瓜州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普贤变南侧的取经图 (图4) 。 图中 , 猴行者身后牵白马 , 驮大莲花 , 花中现经袱 , 光芒四射 , 很显然这是模仿汉代白马驮经的故事 , 表现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的情景[2] 。 此外 , 元代的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取经图中 , 马背上放射出五彩霞光2〇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本文图片

图4 榆林窟第3窟西壁玄奘取经图
从上述两点来看 , 大足北山、妙高山的两组造像 , 与敦煌、泸州以及元代稷山县青龙寺等地的造像在造像组合、图像表现有相同之处 , 因此 , 笔者认为该两组造像 , 所表现的题材应与上述几处一样 , 为取经图 。 另外 , 二者还有一处共同点 , 即出现的场景 , 都位于罗汉像之中 , 但是罗汉的数量有所不同 , 故在分述中略作说明 。
三 两组造像略说
大足北山和妙高山石窟中的这两组造像 , 除上述的共通性之外 , 又各自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 兹分别论述如下 。
1.北山第168窟
此窟的组图 , 雕刻两人和一马 , 将此图识为取经图 , 其理由有:
第一 , 有关玄奘取经史料中 , 载有玄奘险被谋杀的故事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 玄奘出玉门关时 , 得到了石盘陀的协助 , 但是石盘陀出玉门关后有所反悔:“法师既渡而喜 , 因解驾停憩 , 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 , 各下褥而眠 。 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 , 徐向法师 , 未到十步许又回 , 不知何意 , 疑有异心 。 即起诵经 , 念观音菩萨 。 胡人见己 , 还卧遂眠 。 ”[3]此情节在《大唐故三藏法师玄奘行状》中也有较相似的记载:“即下河 , 心极欢喜 , 各下褥而眠 。 夜半胡乃起抽刀行 , 而法师欲为屠害 , 法师催起念佛诵经 , 胡人还坐 。 ”[4]
北山第168窟中 , 场景表现为后者正在追杀前者 , 后者所持为刀 , 这与上述文献中所记胡人“拔刀而起”“抽刀行”相合 。 由此来看 , 与玄奘取经有一定关系 , 可能表现的是玄奘在取经过程中的艰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