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三 )


第二 , 玄奘取经诗话中与五百罗汉的关系 。 该造像出现在五百罗汉窟内 , 且位置正好在罗汉群像之中(图5)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大梵天王宫第三”载 , 法师在猴行者的帮助下 , 来到北方大梵天宫中 , 受邀升座讲经 , “当时五百尊者、大梵王 , 一千余人 , 咸集听经” 。 在下地前 , 行者向法师说道“法师且更更咨问天王 , 前程有魔难处 , 如何救用” , 于是法师乃转向天王问此语 , 天王说“有难之处 , 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 , 当有救用” , 其后法师与猴行者才“同辞五百罗汉”继续前行[5]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本文图片

图5 北山第168窟左壁
该《诗话》的年代说法不一 , 有学者考证“最后写定时间不会晚于晚唐、五代”[5]5-6 , 84 , 如此说成立 , 则宋代之前玄奘取经故事中就有在天宫中适逢五百罗汉的情节 , 此或也为取经故事图出现在五百罗汉之中的一个原因 。 而此图中法师双手合十 , 似乎正在哀求 , 希冀得到挽救 , 与《诗话》中记述玄奘希望得到解救 , 恐有关联 。
第三 , 该组造像位于成排的罗汉像之间 , 所占据的崖面相当于一身罗汉像的体量 , 由此来看 , 此处所表现内容 , 有可能为罗汉群像中的一身罗汉像 。
历史上 , 曾有玄奘作为罗汉群像之一的说法 。 十八罗汉的多种说法中 , 对于十六罗汉之外的两位罗汉 , 其中一说就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 , 也有将玄奘作为五百罗汉之一的说法 。 那么 , 此处或有可能将玄奘作为其中一位罗汉来看待的 。
严管实干 , 稽查队伍担当作为 。 该处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 , 探索稽查执法考核评价新模式 , 做到“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 。 稽查人员积极应对职能拓展、执法量倍增等挑战 , 提升执法办案水平 , 昂扬埋头实干、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精神 , 多名执法人员成长为“执法尖兵”和“业务能手” , 参与国家总局大要案查办和课题研究 。
2.妙高山第3号罗汉洞
此组造像 , 关注者也是极少 。 1985年《大足石刻内容总录》描述为马夫牵马[6] 。 然而通过前述有毫光的现象 , 可知此图非一般性世俗场景的马夫牵马 。
首先 , 马夫像应为行脚僧一类的造像 。 此僧人的服饰如下身所着的裙装等 , 与一些取经图中的僧人较为近似 , 如东京博物馆藏的玄奘像、大英博物馆藏松本氏图148等 。 此像身前腰带内放置的长方形器物 , 与东京博物馆藏的玄奘像类似 , 身前的带内亦系扎一物[7] 。 如此 , 妙高山的此像 , 极可能表现的是取经过程中的行脚僧 。
其次 , 该造像亦出现于罗汉群像内(图6) , 不过与北山第168窟不同的是 , 此处为十六罗汉 , 而非五百罗汉 。 十六罗汉在玄奘之前的佛经中 , 虽有所提及 , 但基本上未一一罗列其名 , 至玄奘译经后才始见 , 并影响深远 , “现在所有的十六罗汉的典据是依唐玄奘译 《大阿罗汉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8] 。 由此来看 , 此处所表现的取经人物 , 极有可能为玄奘 。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本文图片

图6 妙高山第3号罗汉洞左壁
另外 , 取经图的前后 , 有石台和人像 , 其与一人一马组合的取经场景是否有关 , 还有待深究 。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此取经图所在石壁的对面 , 第三、四罗汉像的下方 , 刻有一站像(图7) , 高45厘米 , 头部残坏 , 现脑后存风帽痕迹 。 此头像大致可辨识非人头像 , 从残存的尖嘴等特征来看 , 近于猴像 。 该像身材矮小 , 身着斜领长衫 , 下身着开裆裤 , 左手抚膝 , 右手上举于头部 , 左脚踏于前方山石上 , 右脚蹬地 。 将此像判为猴像 ,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姿势 , 上举的右手和前蹬的左腿 , 都体现出猴子的特征 。 另外 , 此像的服饰也值得留意 , 上身服饰常见于一般民众 , 而下身着开裆裤 , 此种搭配显得有些殊异 , 或许与此像非一般人物有关 。